始皇帝三十一年,一场万众瞩目的禅位大典结束。
七十从心之年的始皇帝嬴政退位,二十七岁太孙嬴明登基,是为秦二世。
有别于历史的命运,大秦帝国这一次的皇权过渡平稳而顺遂。
太孙嬴明自十二岁科举入仕,从九原郡一地县令做起,考绩屡得优等累迁入咸阳为朝官,又升至九卿,后更兼行监国之事三年,至继位时为官参政已满十五载。
眼下大秦的继任者正是身心年富力强,军政又得心应手之际。
尽管七十岁的始皇帝行不拄杖,寝食安稳,看起来执掌乾坤再十年,亦不成问题。
然在新年大朝议之上,提出禅位之事参议时,始皇帝皇态度坚决:“……太孙值年富力强时,又历练于郡县,熟谙朝野军政,正是交托军国的最佳时机。”
继位太早,缺乏历练,难免稚嫩,一时难以肩挑重任。
登基太晚,久受压制,恐磨灭心气胆识,成为庸碌之君。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明法科一甲廷士出身的太孙嬴明,用十五年时间从县令到九卿,或许有出身不公非议,但其政绩、能力和品性却更为朝野所知。
二世之君为嬴明,朝野咸服。
祖孙俩走完‘三授三辞’流程,办完大典,禅位登基一事也尘埃落定。
“虽然咱在位时间没有‘章总皇帝’长,但一定能活得比他久!”
对于始皇帝陛下提前退位一事,周邈早已看开。
“既还要活上那样久,拘困于咸阳未免太受束缚,何不周游大秦?”
禅位大典过去一月,嬴政提出微服私访,周游大秦的出游计划。
“为大局计,禅位大典后,朕已等了一个月,此时出发正好。”
朝议散后,来章台宫侍奉尽孝的二世皇帝嬴明,闻言颇觉新奇:
大父想要出游之心迫切,竟同普通黔首的老翁一般,似小儿一样耍赖。
七十岁的始皇帝陛下,卸下皇帝重任,从心之欲,有些老小顽童言行,不必一直如山岳般沉默稳重,何尝不是人生大幸?
长相酷似始皇帝大父的嬴明,一向冷肃的面上带出些笑意。
大父已如此说了,接下来……
果不其然。
年过不惑——已经四十五岁的周邈,立即帮腔:
“对啊对啊!始皇陛下登基以来,为大秦操劳五十余年,现在退位后想出去走走看看怎么了!”
“邈叔父。”嬴明一如儿时般唤道,“其实是您待不住,想出去吧?”
日子顺遂的周邈四十多岁,看着还像三十来岁小伙子般,此时被皇帝侄儿说中心思,一时哑口。
当了一辈子大秦长公子的扶苏,对于眼前儿子一人与陛下和周邈‘针锋相对’的场景,全无相帮打算。
反而道:“小明明,你年少时为官在外,自是不懂数十年坐守一城的困顿,陛下想
出去看看走走怎么了?”
扶苏的倒戈,倒不是因为错失皇位,对儿子心生嫉妒不忿。
事实上,反而因为没有出现周邈预言的因他而葬送大秦,将帝国交予儿子——可以预见将会是一位有为皇帝的手上,而感到庆幸、高兴。
实在是,儿子太厉害,根本不需要他助阵。
对于扶苏现在都还恭敬称‘陛下’,而非‘阿父’,嬴政和嬴明祖孙俩相似的脸上早已波澜不惊。
扶苏(小声蛐蛐):怎么了怎么了!除了周邈,其他大秦公子公主都不曾敢于亲昵地唤陛下为阿父,都是敬称陛下,他不敢有什么问题吗?
皇帝祖孙俩:……
嬴政转头,“周邈都已周游大秦两次。”
一次是婚前与采叶一道,一次是嬴明科举下场前,带着他游学大秦。
——周邈:看吧看吧,他都十五年没出远门旅游了啊!
“每每寄回沿途见闻的书信,朕阅后亦心生向往,如今正好亲至游览一遍。”
操劳大半辈子,终于退休,趁着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去看看为之奋斗一生的大秦,有何不可?
周邈看着行走坐卧仍旧端正笔直,不见老人佝偻,一如山岳巍峨之姿,但鬓角发丝却已斑白。
正要再次为始皇帝陛下张目,嬴明已经开口:
“大父劳心劳力五十余载,如今终得空闲,去游览一番大秦河山,亲眼见见海晏河清的天下,也是了却一桩遗憾。”
这就是同意了的意思。
倒不是始皇帝退位后说话就不算数了,而是二世皇帝这个孙儿,一向都成熟稳重,从小大人时期就惯爱操心长辈大人的事——尤指他邈叔父。
当下的几人,不是君臣,只是父子、祖孙。
他们合力说服的,是辈分最小的儿孙、侄儿。
老人出门旅游,可不得给儿孙说一声?
嬴明接着道:“只是大父想周游大秦,若不摆仪仗、驾舆车,出行在外也不易。”
打出太上皇出巡的旗帜,出行在外同样不易,只是不易的是郡县官民。
而真正的微服私访,远行不易的便是陛下了。
周邈闻言,把胸膛拍得砰砰响,“我陪始皇陛下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