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1 / 2)

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此时的汉代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

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啊,对后世的影响自不必说了,别问什么刘挽为什么不阻止,她又不是不知道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的压迫?

咱就说,如今这天下有谁能拦得住刘彻决定干的这事儿吗?

历史发展的需要,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别说刘挽话也只是稍稍说得更利索而已,哪怕她能口若悬河,她能改变刘彻的决定?

况且,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禁锢,是由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的这个头不假,后世王朝其实一直都在不断改变,纵然刘挽确实阻止得了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难道别的皇帝就不会推行同类的政策?

儒家思想适合于封建王朝皇帝的统治,正因如此才会被传下去。

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改变。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全然无利。就她所读过的天人三策里,董仲舒所提出的大一统,难道不是在此后刻入华夏子孙骨子里了?

从那以后,反对一统的人都被人所抨击,人人都知道国家不容分裂,谁要是敢分裂国家,就是国家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刘彻和董仲舒的对话,她竟然没能亲自见证他们达成共识的重要的时刻,她能不惋惜吗?

刘彻诏令下达后,不意外引起极大的轰动。

罢黜百家,这对于自建国以来尊黄老之术,采用无为而治的大汉朝上下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很难接受的事。既要尊儒术,对于各家的思想,著作,刘彻可以说是下令将书籍啥的都进行一定的清理。

底下的人是怎么推行的,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就上层社会,当朝来说,纵然不是学习黄老之术的人,听闻刘彻这一举措,不知怎么的就有人提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了,无非是想阻止刘彻推行这样的政策。

可是,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治国之道,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字字听在刘彻耳中,无一不让刘彻震惊,也让刘彻暗暗下定决心,他要把大汉变成一个有法度,有规矩的王朝!

底下臣子们提的各种反对意见,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对天下文化带来什么样不好的影响,他知道一定会有,然而在利弊之间,他理所当然的选择对自己这个皇帝,对大汉统治有利的局面。谁也休想阻止他。

如此一来,朝堂热闹了,大汉也是相当的热闹!

可是朝堂争执不休,刘挽却注意到刘彻如那蛰伏许久,终于让他等到时机的猛兽,不出手则矣,一出手,刘彻必会成事。

“朝堂安定,人心拢合,一切只是开始。”偶尔刘彻在抱着刘挽看奏折的时候,神色坚定的开口。

刘挽瞅着刘彻,知晓最近骂刘彻的人不在少数,都说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误国误民,大汉怕是要亡在他的手里。

刘彻由着人骂,哪怕刘挽也曾亲耳听见有人骂得极狠,生怕刘彻下令将人拖下去砍了,毕竟刘彻的心狠后世皆知,出了名的了。

然而刘彻听着人骂着,竟然完全没有要把人拖下去砍了的意思,也是让刘挽觉得神奇!

末了刘挽又给了自己一记白眼,她莫不是忘了如今的刘彻尚且年轻,没到那一言不合即杀杀杀的地步,她倒是一概而论了。

不杀挺好的,动不动就杀人,真成暴君了,岂不是让人害怕。

虽然没有见到天人三策的名场面,在刘彻又一次召见董仲舒时,刘挽总算见到了董仲舒。想到这位毁誉参半,也实属正常。

眼前的董仲舒实际年龄只有四十来岁,头发却有些发白,面容他普通,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或许是得到刘彻的认同,董仲舒浑身上下都充满朝气,给人一种厚积薄发的感觉!

“陛下。”董仲舒同刘彻见礼,和日常人见到刘彻所不同只是单纯作一揖,董仲舒却是行了叩拜大礼,在那一刻,刘挽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恶意,叩拜大礼什么的,起,落,拜,能累死个人。

要命的是,董仲舒一套下来如同行云流水,姿态优美,好看得刘挽都想再看上一回!

不不不,这是不对的,不对的!

余光瞥到刘彻,刘挽没有错过刘彻在看到董仲舒的礼数周全时,眼中流露的满意,以及脸上藏不住的笑意!

刘挽低头,扣手掌。

真,皇帝都是变/态的人,就喜欢被人捧起的感觉,高高在上,脚下都是对他伏首称臣的人,这极大的满足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