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明升暗降(2 / 3)

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2507 字 7天前

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横扫各国,唐军所到之处莫不称臣,引得万邦来贺,皆称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那时候的唐朝国力强盛,而且唐军好战,纵观唐朝整个历史,可以说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途中。

这样的国力和骨气灭亡了一个又一个强敌,突厥、高句丽、薛延陀和吐蕃等国都是成为了历史名词,所以这帮异族不敢反抗大唐只能俯首称臣,只能是尊奉大唐皇帝为“天可汗”。

再从疆土上来说,唐朝的国土面积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除了元朝以外就是唐朝了。

元朝面积2000多万平方公里,唐朝面积按最少层次的算也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原因我们也知道元朝的名族性质。

在唐朝国都长安的北门旁有个路牌,上面就写着的意思就是从这里往西走九千九百里路都是属于大唐的国土,也是间接的表明了唐朝的疆土有多大。

还有就是唐朝的文化,在鼎盛时期,各国来访,学习唐朝的法律、文化、工艺等各个方面,充分说明唐朝的发达在那时的社会是处于领先水平的,这一点从现在的几个岛国就能看出来。

而且影响深远,直到后世,在很多国家也能看出当年唐朝的影子,比如那个让国人恨得牙痒痒的倭国就是以唐朝衣钵正统自居。

最后再从通关文牒来说,也就是现在的一个“护照”,在《西游记》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玄奘法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拿出通关文牒,让该地国主盖上章,而各国国主见到后也是立马奉为上宾,不敢怠慢。

虽说是影视剧,但是现实中玄奘也确实去天竺取经,后被小说夸大而已。

从这也可以看出唐朝的强大,要不然谁会理睬玄奘呢。

从这几点就能看出唐朝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了,武力领先、法律领先、文化领先、工艺也是领先,这一切都能体现出那个时代霸气的一面。

而作为最为尊崇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世子孙,李隆基自然是想要达到太宗时期的威势,也想成为像太宗一样的“天可汗”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前后期用人风格差别很大?

大多数历史学家眼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英明无比,后半生则昏聩不已。

而导致他变坏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宠爱了杨贵妃,就是错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似乎皇帝晚年犯了错误,那是因为他被身边的奸佞小人给蒙蔽了,被狐狸精给带坏了。

特别是李隆基会不会用人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争议很大,有人说,李隆基早年之所以缔造了开元盛世,是因为启用了像姚崇和宋璟这样的一代贤相,而晚年引发安史之乱,则是让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这样的坏人和恶人大行其道,为什么同样一个皇帝,前后用人的风格和喜好差别这么大?

作为一名封建帝王,会不会用人,都用些什么样的人,是看他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坐标。

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历史上会用人的典范,汉高祖不仅亲手打造了国祚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而且在后来吕后专权,吕家独大的不利局面下,刘氏皇族集团还能实现拨乱反正,很重要的一条因素就是汉高祖会看人、识人、用人,让周勃和陈平两大忠臣潜伏下来,伺机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离不开房谋杜断,这可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也离不开魏征的不断进谏,要知道魏征可是李世民不共戴天的政敌哥哥李建成的部下,没点胸怀和气魄,唐太宗怎么会听得进魏征的逆耳忠言?

可是,作为既开创了开元盛世,又引发了后来安史之乱的唐玄宗,他的用人问题一直争议很大,虽然他早年启用过一代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曾打造过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太平景象,但李隆基在换宰相方面的频率有点像换衣服,今天这件不喜欢了,那就换一件喜欢的。

对待宰相也是,昨天还惺惺相惜,你侬我侬,第二天起来突然觉得宰相不合心意了,那就毫不犹豫的换掉,着名的姚崇宋璟,包括后来的张说张九龄,在宰相的位置上基本上都不过三五年,这是李隆基用人第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

至于第二个地方那就人所共知了:有口皆碑的贤相他三五年就撤换,反倒像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奸相,他一用就十年二十年,诸葛亮曾经提醒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可李隆基偏偏反过来,“亲小人远贤臣”,安史之乱能不爆发吗?

李隆基执政初期为何要不停的换宰相?他这样做究竟是情绪化之下一时冲动的决定,还是制度化之下的通盘考虑?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者,《百家讲坛》曾经的主讲人蒙曼有过一个论断,她认为唐玄宗上台后一直采取的是宰相专任而不久任的制度,宰相专任而不久任。

唐玄宗以前,无论是唐太宗也好,还是武则天乃至唐中宗、唐睿宗也好,同一时间任用的宰相都非常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中宗一朝号称三无坐处(宰相、御史、员外郎)。

宰相多到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这么多宰相在一起各抒己见,谁也管不了谁,那到底谁做决定呢?当然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