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书院订单(2 / 3)


山长看她似乎心生动摇,又续道:“老朽也不是故意为难小友,但近些时候外头不太平得很,出去做营生赚银钱的孩子们都回来了许多。束脩就算交不上,书院也得看顾着,一来二去的着实亏空得厉害。”

世道大乱的时候被波及到的总是普通人。

山长活了许多年,年岁越大越是心软,若说年轻时是遵循先师“有教无类”的教诲,到了如今就只是为了心下的不忍,才招揽了许多贫苦孩子进书院。

哪怕最后从书院走上仕途的是少数,半生蹉跎在读书上、或换了路子谋生才是常态。

他总归能管他们一口饭吃。

宋云书终于抬起头来,对着神态慈祥的老人家笑道:“要不这样吧?我免费供给一批书册给书院,就当是效仿家父家母施粥济慈之举。”

出乎意料的,周山长并没有当即同意。

“这——”

老者抚着长须,眉头皱得更紧。

宋云书疑道:“可是有什么问题?”

“我与令尊相交多年,如今小友以女儿身掌管竹下斋实在不易,”周山长长叹道,“在商言商就是,小友不可因交情而白白搭了钱财进来。”

拳拳长辈之心,兼有师长之公正严明。

宋云书凝神听完,心下感慨不已,面上的笑也更温软起来:“除了书卷,我还想给书院提供些钱财呢,您可不许拒绝。”

山长怔住欲言,却被宋云书打断。

“这些话我说出来都是认真的,不过在此之外,还请山长同意每旬派些自愿的学子下山来帮我的忙,或做工、或售卖,以此来‘报答’我就是了。”

书院一旬休沐一日,也就是现代的周末。

宋云书最终想到的办法其实就是勤工俭学,如此一来降低了工坊的成本,亏损更少,算下来还能让学子们学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而长清书院此前任由学子外出谋生,再归来学习的模式,她觉得本就是“半工半读”的雏形了,直接发展成“勤工俭学”也差别不大。

山长显然也是联想到了这一层,眼前一亮:“这样下来,书院对学子的管束也能更有条理些,不至于到处找不着人。”

……比如赵枕流,报备过后只要他自己不愿意出现,书院就极难找到人。

勤工俭学有了固定的地方,也会降低书院的管理难度,至于商业上的宋云书既然觉得不亏,山长并不通晓俗务,便也半信半疑地同意了。

不过与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做工也许会影响到读书的状态。

山长刚忧虑地问出来,宋云书就笑吟吟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我还想在书院中设立‘奖学金’,顾名思义,便是在书院划出的普通学子名单中,凡是能在行测中取得前三名的,我都以竹下斋的名义奖励银钱,如此也能鼓励读书。”

宋云书还念书的时候,也是从勤工俭学和奖学金的双重模式下走出来的。

这种模式能在现代的大学里推广,并且作为受众之一,她觉得这对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都是有用的,如果自己都无所谓念书……那她还管什么?

山长抚掌:“大善!大善!”

是以好好一桩生意,宋云书硬生生给谈成了做慈善。

山长在庐江也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大儒,此事之后便常常在各种讲经会与学会上谈起竹下斋来,大谈纸张的物美价廉,又夸赞书铺东家有乃父之遗风。

如此种种,助力书铺口碑再上一层楼,此处暂且不表。

被勒令回书院治学数日的赵枕流回了竹下斋,正忙着督查佣书进度的宋云书始知道周山长投桃报李一事,一时间哭笑不得。

她手里还拿着刚晾干的书册,侧头对赵枕流笑:“我就说近日怎么总来些大单子。”

庐江只有竹下斋一家书铺,但邻近的郡县也有别的书铺,书院大多在郊外山里,因而不拘于在哪个地方的书铺采买,物美价廉和方便才是要紧事。

周山长的好友不乏有各方书院山长,他推崇竹下斋,别的山长也愿意给他面子,采买之时优先考虑竹下斋,他们的东西不差,单子自然就稳了。

“如今你的纸张也算在各大书院里出名了,”赵枕流熟门熟路地寻了方桌案,取了空白纸张与笔墨,便要开工,“这下子不亏了吧?”

“确实不亏。”

不过离纸张普及到庐江郡75%范围的系统目标,还是差得太远了。

宋云书翻阅书册的动作越来越慢,目光环视过埋头奋笔疾书的佣书们,最终停在了赵枕流身上,眼中隐有躁意,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