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正妻,她称为娘,娘一共生了七胎,却只养活两个,就是她的大姐和二姐,然而二姐长到十五岁也因病去世了,娘因此病得更厉害了。那时她父亲没有儿子,这在当时是件大事,于是就有了她母亲进杨家门,母亲先生下大哥,然后生下她三姐和她。只不过因为她出生一月,父亲就风寒逝世,家中传言说杨苡“妨父”。 杨苡的哥哥一生下来就抱给娘养了,直到八九十岁时,杨苡还记得小时候她和三姐杨敏如从楼上下来时,杨宪益拿着一根棍子挡在楼梯上不去她们下楼,还喊着“小娘养的”。三姐直接就气哭了,后来哥哥知道自己的身世,才和他们亲近起来,但是三姐对此仍然耿耿于怀。 杨家豪富,从杨苡家族留下来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出来,不仅数量很多,还有杨苡从小到大各个年龄段的留影,还仅是她一人的照片!杨苡在天津中西女校读书十年,因是教会学校,同学无一不是家境优渥,说每年冬天上学,家里必定会为她们姐妹包下黄包车,从来不让自己走了去上学,教学楼下的大衣帽间里挂的是各式各样的大衣,有呢的有皮的,以至于一排大衣中的唯一一件棉袄就显得非常突兀。那时一袋洋面两元钱,而中西女校一年学费就要八十多大洋,可真算是贵族学校了! 杨苡在中西十年,一个世纪后回想起这段时光仍是熠熠生辉的,她说曾想把这十年都写下来,书名她都想好了,就叫翡翠年华。只可惜后来囿于婚育,再没时间心力去完成自己这个愿望。 说到婚姻,不难看出杨苡其实并不满意与赵瑞蕻的结合。赵瑞蕻和她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她大学时就未婚先孕,家里人因此很不高兴,但还是同意她结婚了。杨苡自己也说,那时她想过好几次自杀,最后想起孩子和母亲才作罢。第一个孩子生下来后,杨苡还曾想过离婚,最后也没离。 百岁后杨苡偶尔还会梦到一个人,她称呼他为大李先生。杨苡读中学时读了《家》很受感动,就给巴金写信,一来二去就成了笔友,还去李家做过客,大李先生就是巴金的哥哥。杨苡到西南联大后还给大李先生写过信,那时通讯艰难,就渐渐断了音讯,抗战结束后才知道,巴金回家探亲写信给杨苡,才知道大李先生病逝了。那时杨苡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她哭了三天。可能她也想过,如果她再等等,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说到赵瑞蕻,杨苡回忆起她在沙家坝中大借读时,赵瑞蕻很是勤奋地读书翻译,还给《时与潮文艺》投稿刊登。 《时与潮》恰是《巨流河》作者齐邦媛父亲齐世英所创办的杂志,那时杨苡大约二十三四岁,齐邦媛不满二十,同时代的一代人,被时代浪潮卷向不一样的方向。 【三】 《秋园》《浮木》《我本芬芳》都是杨本芬写的自传体小说,只不过秋园是写她的母亲,后两本以她个人的经历为主。 同样姓杨,杨本芬和杨苡的人生轨迹大相径庭。杨本芬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官员,原和她母亲结婚后生活在南京,后来日本人入侵,国民政府要迁都重庆,原本他们一家也是要过去的。只是途中经过湖南老家,他父亲临时折道回去探望老父,几次要启程出发时都遇上老父意外走不开,于是也不走了,就留在了湖南生活,因为久候不到岗,他父亲的职位也被开除了。 杨本芬的母亲生了六胎,夭折了三个孩子,虽说有时代医学的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因素还是贫穷。杨父乐善好施,对旁人都很大方,一开始还有几份家底,还有政府干员的工资,后来都没了,一家人生活很清苦,即便杨父被推举做了乡长,但家里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改善。 杨本芬的小妹妹,小弟,就是生病去世了,二弟则是十五岁时在湖北溺水身亡。 后来“□□”,因为杨父做过旧官吏,被拖出去□□,家里的房子越住越小,越换越破,杨本芬终于在十来岁时第一次去上了学。家中大哥考取了飞行员学校,被母亲哭着拖着不让去,那时杨父远在外地,家里只有母亲和大哥两个劳动力,如果大哥去了那这一家子真的没有活路了,后来大哥又考中一次大学,还是没去成,母亲后来说,是她耽误了大哥。只是那个年代,家中没有劳动力真的会饿死。 杨本芬多想上学啊!好不容易考上长沙一所中专,还没毕业学校就倒闭了,那时闹饥荒,家里父亲去世,大哥在外地教书,母亲带了两个弟弟逃去湖北,她想读书,非常想读书,听说江西生活要好一点,于是一个人去了江西,考了江西共大。只是这所半工半读的学校还没念完,她就被下放了!仓促之间,她与当地学校的一个医师匆忙结了婚,为的是生活有点保障。 这一次婚姻,杨本芬充满了怨愤。丈夫性格有缺陷,两人常常说不到一起去,只是跌跌撞撞地相互扶着走下去,日子长了,儿女成家了,他们走过了钻石婚,人到八十,杨本芬写下这些文字,她问丈夫,假如还有来生,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丈夫说,不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