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土壤(3 / 4)

「我们也对嘉禾很期待,如果真能改变戈壁地貌,对全国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那肯定的。」

两人握了握手,就此告别。

随后郭阳又去苗圃看了看,整个设施已经很完善。

户外的,温室内的,露地的,营养杯装的,有些已经繁殖半年到一年时间,有些还才刚刚扦插。

沙棘苗1~2年生的,用来栽植是最为的合适。

这样移栽的苗,精心管理之下,挂果需要的时间要比直播种子更短一些。

红麻种子的储备也足够,按这种情况,只要人力能跟上,两城市间的30万亩戈壁明年就能完成播种和移栽。

同理,嘉禾的总部也要进入筹备之中了。

郭阳感觉这趟真没白来。

……

与此同时。

金塔的草场上,犁铧在猎豹拖拉机的带动下轻松的翻开泥土,绿肥的根系交织在一起,引来一片惊呼。

几名专家教授迫不及待的走入了土地中。

土壤深厚而松软,只是轻轻一捧,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养分和湿润的触感。

「这土壤真肥啊!」

「我甚至有一瞬间以为回到了东北,正站在黑土地上。」

「重度盐硷地的土壤种植绿肥后能改良到这种程度,这还是第一次见。」

人群中。

华夏农科院的苏国洲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的周博士相视一眼,默契的笑了起来。

短短四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尤其是周博士,每来一次都会这里的变化深深震撼,这次也同样不例外。

这几年,他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检测这里的土壤,这次也同样不例外,还带来了一些土壤学的专家。

周博士站出来说道:「根据我们长期的监测,这里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都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

「土壤有机质丶土壤生物量丶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等等,都完全能称得上是高产田。」

等周博士介绍完各类详细的土壤数据后,苏国洲也说出了上层的目的。

「种植绿肥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我国的绿肥种植目前仍处于小范围的应用阶段。」

「种植户缺乏种植绿肥丶利用绿肥的意识,且与绿肥配套的相关技术也不全。」

「所以今年国家立项了一个大课题,据地域的差异明确种植绿肥对各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建立各地的最优资料库,为种植户提供精准丶全面的参考标准。」

「另外,在绿肥还田方式上,根据作物的不同,也要进行研究,间套复作丶轮作丶休闲绿肥…等等。」

在场的技术专家有东北的,有山东的,有河北的,有江苏的,皆是一些苜禾1号的重点推广区域。

闻言,都笑着应了下来。

如果滨海盐硷地几年后都能达到这种效果,那他们妥妥的能沾光。

不过各地的情况不同,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改良效果,帮农户取得最大的效益。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点。

他们也能藉此次研究,拿到课题经费,发表论文,提升职称,总之皆大欢喜。

不远处的另一边。

谢时杰,严群以及蔡斌也在交流着。

蔡斌说道:「严总,真要全部留着明年来翻压绿肥?这麽大的面积,明年不得干冒烟啊!」

张伟已经离职返乡,这会儿东和农机是蔡斌在临时接管。

东和农机的队伍虽然庞大,但嘉禾涉及的面积也是越来越多,还很散。

金达这20万亩草场要翻压绿肥,还新承包了50万亩盐硷荒地,这个冬天也要动起来。

除此之外,泽普的50万亩,五原还有二十多万亩。

这些是嘉禾自有的基地,预计明年全都要深翻。

天禾和农户还签订有几十万的制种基地,这些也是东和农机能争取到的业务。

任务极其的重。

严群沉吟片刻,回答道:「制种玉米要5月份才播种,这可还有大半年时间!」

「最合适的时间还是明年3月份翻压绿肥,然后发酵腐熟一个月,再旋耕,这样苜禾1号腐烂后至少能转化四五吨有机肥,每亩可以节省上千元的购肥资金。」

蔡斌说道:「这土壤已经够好的了啊!」

严群也寸步不让,说:「苜禾1号可是高品质的有机绿肥,自然得把土壤改良效果达到最大化。」

蔡斌不由露出了一张苦瓜脸,思考着对策。

谢时杰说道:「苜禾那100万亩地开荒,也要指望你那一两百号人马,这个冬天可以先整地和深翻,开春后旋耕就行了。」

看蔡斌一脸发愁,谢时杰上千拍了拍他肩膀。

「今年冬天你要能这开荒工作拿下,你这东和农机总经理的位置可就稳了。」

机会就在眼前,蔡斌自然也十分想抓握住。

他本来只是职业开农机的,能获得如今这个机会,完全是因为加入东和农机早,老板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让他顶上。

做好了能不能转正还不知道,但做不好肯定是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