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生物能源产业越辩越明(1 / 4)

第401章 生物能源产业越辩越明

戈壁大漠上,乾枯的杂草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郭阳回到了车上,通过电话了解着事态的动向。

临近国庆,红旗河的热度不减,各路媒体依旧时不时的在热炒这一工程,微博上的讨论也居高不下。

从农业价值来说,仅一个粮食安全还不足以撬动这麽大的投资。

且国内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即将从育种和盐硷等中低产田改良上解决了。

所以,红旗河工程需要经济支撑。

嘉禾的能源林战略不可避免的被人拿出来分析。

连带郭阳在农经上的那篇《能源作物时代已经到来》的文章也被原封不动的搬运到了网上,被人反覆拆解。

生物能源到底能不能成?

无数人对此做出了分析,从历史经验来看,文冠果产业远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

在搜狐新闻上,引用了一位来自辽省的从业者严舟的经历。

几年前,主业是化工行业的严舟投身文冠果产业,成立了生物能源公司。

而到现在为止,在经济上还只是投入几乎没有产出。

严舟只是一个缩影,「苦苦挣扎」可以说是很多文冠果产业从业者的真实写照。

除了企业,也有相关的官员丶科研人员丶农民接受了采访。

在通辽,每次国家发展提倡文冠果产业,这里都是主要区域。

目前在通辽科尔心仍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文冠果林场。

几年前,华夏石油和华夏石化两大集团又扩垦了数万亩文冠果产业林,但如今不仅处于停滞状态。

在搜狐提供的照片里,能清晰的看到农民正在砍伐文冠果树。

这样的场景不仅在蒙省多个旗县区出现,在宁省盐池丶灵武丶同心丶海原等地也逐渐被放弃种植。

在宁省石嘴山,3.6亿元招商项目开工后人去楼空,2000万被卷走,某县40万亩文冠果项目全军覆没,全区约已栽种几十万亩文冠果,却很难找到成材林……

在疆省,从上世纪70年代从内地引种栽培文冠果,几乎遍及全疆。

西起伊犁,东起哈密,南从和田丶喀什,北到阿勒泰,到处都有文冠果的栽培和生长。

从世纪初开始,结合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项目,部分县市进行了文冠果的规模化种植。

由于引进品种的低产性,以及结果后无人回收,许多文冠果林遭到抛弃,甚至砍伐,至今没有发展起来。

在嘉禾能源林的核心区,也存在着不少反对的声音。

中科院张掖某治沙站站长在某个沙产业论坛上做了报告,「我们曾经在沙坡头实验多年种植文冠果都失败了。「

西北某大学的教授也抢着说:「我带领博士团队在民勤也做了多年实验种植,也以失败告终。」

文冠果是一座金山,又像是一片死海。

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多少英雄好汉折戈沉沙!

不仅是北方的文冠果产业,攀西地区的麻风树产业也再次被拔了出来。

英国阳光能源,美利坚贝克休斯,华夏石油,华夏石化等国内国际能源巨头都灰溜溜的逃走,给当地留下一堆烂摊子,甚至连流血事件都被翻了出来。

一个个案例被媒体揪了出来,让人不得不忧心嘉禾的能源战略。

这是某些反对者和环保人士乐于看到的。

于是就有了更多的一探究竟。

然后便出现了嘉禾的能源林大规模死亡的谣言。

郭阳已经能确定是谣言。

因为只要一看图片,就知道那不是嘉禾的能源林建园风格。

嘉禾指导的文冠果园很独特,标准丶简洁丶乾净丶利落,只需看上一眼,郭阳就能确定是不是自家的仔。

就像经常看网络小说的人一样,有些作者就是那麽旗帜鲜明,无论太监了多少次,换多少个马甲,总能被读者一眼揪出来。

现在郭阳就有这样的感觉。

网上流传的能源林大规模死树的照片不是嘉禾的,苗子就不对。

但也不全是谣言,其中真真假假的混杂着很多真实的能源林图片。

相比造谣的死树和砍伐的文冠果树,嘉禾的文冠果林虽然好了不少,但苗子确实是光秃秃的。

尤其是在风沙前线,以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漫天沙尘一飞,连整片天空都是黄色的。

这似乎让环保组织找到了发泄点,纷纷聚集在微博上摇旗呐喊。

「兰市有一句俗话说,在山上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

「试问,嘉禾这种光杆杆的树能成活?能防住风沙乾旱吗?」

「老百姓称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尘土飞扬的干土。」

「在黄土高原,有些农户为拿到嘉禾的能源林补贴和管护费,需要从山坳里的水库挑水上山浇灌树苗,即使这样,也难以让树存活。」

「文冠果产业曾经几起几落,移栽成活难和低产是一直未曾解决的问题。」

「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文冠果能源林就是一句话空话,至于所谓的支撑红旗河工程,更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