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超越了嫉妒的界限。
此时此刻,在林树森心里,李恒是和老校长并驾齐驱的人物,地位陡然攀高。
林树森震惊,旁边的孙曼宁更是不堪,这姑娘差点裤子湿了,正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对着他,彷佛要把他生吞活吃了一样!
嚯!
原来以前一中的传闻并不全是假!
原来作家十二月真在学校!
原来是你这小子!
可怎麽会是你这小子?!
瞒得我好辛苦哇!
我爸爸为了你,跟人在报纸上骂了两个月,合着你一直旁边看戏呵!
老娘竟然活成了小丑,一直在你面前炫耀你!
孙曼宁现在看李恒的眼神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兴奋和激动,但更多的事吃惊和不敢信,还有一丝想要拿刀劈了他的心思。
我知道你过得比我好,但你不能过得比我好这麽多啊,以后还咋平等相处?
某个瞬间,孙曼宁有种患得患失的担忧,害怕失去一好朋友。
不过也只是瞬间,瞬间过后,孙曼宁好想伸手摸摸李恒的头,说一句:你小子,厉害得哈!
麦冬也有些不淡定,虽然早有猜测,可猜测是一回事,当面承认又是另一回事啊。
他现在眼里绿油油放着光,没想到送女儿读书还有意外收获,结识了这样一位人物。
以后到外面跟朋友和合作夥伴吹牛皮都可以吹几十年的!
麦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就高中毕业,但他打心里敬重文化人,这也是他费尽心思娶了一个中专生老婆的原因,这也是他全力支持女儿读书考大学的原因。
老校长问:「《文化苦旅》你是临时起意?还是筹备已久?」
他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午和北大的老朋友聊天聊到了这些,两人唏嘘感慨之馀的猜测。
实在是!
实在是,《文化苦旅》虽然还只发了6篇章,但其所表达出来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极高,更是填补了当下文学体裁的一个空白,即「游记」。
按北大老朋友的说辞:《活着》让李恒一书成名,奠定文坛地位;而《文化苦旅》若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高水准,等到完结之时,就是李恒格局成型之时,两本书直接让李恒封神,让其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有一席之地。
本来北大一些高层和孙校长并不知晓李恒就是作家十二月的,可前些日子余淑恒向北大调取档案丶并向复旦招生处打招呼时,让有心人察觉到了异样。
余淑恒虽说只是复旦一老师,放北大-复旦圈子里并不算有什麽特别的,可大家都知道她家庭背景非常不简单啊,却主动去操劳这样一件小事,这不是有违常规吗?
按道理,像李恒这种,第一志愿填北大,第二志愿竟然填复旦,复旦招生办的老师是很不爽的。
就算北大确实比复旦好,是事实,但这样填志愿多多少少有些看不起人了。
本来,余淑恒若是不干预,复旦招生办是不打算录取李恒的,报考的学生那麽多,根本就不缺你这一个好吧。
我凭什麽非你不可?
不过余淑恒没管这麽多,也懒得去费口舌,只是轻飘飘说了一句:复旦若不要,那我就让他去北大。
听到这话,复旦招生办的负责人懵逼了,余大小姐你说的什麽烧话呢?问题是他没考上北大啊,还怎麽去北大?
难道你要利用关系硬帮忙?
好伐,以你余家的能量,这点事情都用不了多大人情,可李恒的背景左看右看就一乡下学生哇,怎麽和你余淑恒挂上勾的?
最后这事传到了老校长耳朵里。
老校长一听就知道其中有蹊跷,因为他了解余丫头,不会平白无故掺和这种事情的,于是带着几分好奇亲自打了个电话去问。
这回,余淑恒倒是做了解释:「孙叔,李恒是《活着》的作者,北大不要他,是北大的损失。」
老校长放下茶杯问:「是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的十二月?」
余淑恒说:「就是他。」
老校长发了好久的呆,等彻底弄清缘由后,还幸灾乐祸地打电话去北大,向北大朋友嘚瑟。
外界威严的老校长,此时活脱脱一老顽童形象。
ps:求订阅!求月票!
(还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