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之后的汉哀帝,刘邦已经懒得出言评价了。
没什么好说的,一竖子,又摊上那么个爹,还能做些什么呢?
没人教,没人管,十八岁登基,屁也不懂,只能走他爹的老路。
孩子嘛...还算不错,能听得进去话。
但最糟糕的是,他分辨不出什么是好话坏话。
能分出对错,那叫从善如流。
能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的建议,那就是糊涂。
他手下要是有几位能臣,或许还有可能重振朝纲。
但有能力的人叫王莽,是朝中第一权臣。
主弱臣强,大汉要完了。
刘邦摇摇头,略过了汉哀帝和王莽的勾心斗角,而是细细看起了“限田议,”眼神变得有些凝重。
看来豪强大肆吞并土地的事,从古至今都没有变。
但汉到末年才爆发出来,而大明立朝不过百年,竟然也已经兼并成风。
究竟是从开始就有人吞并土地,直到皇权衰微才爆发出来,还是因为王朝末年天子孱弱,让他们敢奶奶肆无忌惮的无视朝廷法度?
刘邦想了想,在旁边的纸上再次写下二字。
土地。
而之后发生的事,并没有超出刘邦的预料。
汉哀帝昏招频出,自取灭亡,甚至还说出要禅让这种话,气得刘邦差点把史书撕碎。
乃公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你说送就送出去,败家也不是这么个败法!
而外戚出身的王莽权力渐大,气候已成,朝中再无人能制约他。
等汉哀帝死后,被封为安汉公。
刘邦对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反应,哪怕后来的两任天子均早逝、王莽篡汉,他也只是微微摇了摇头,紧接着便仔细查看起王莽的生平。
看到最后,刘邦摸着下巴,眼神变得意味深长,良久才轻声道:“有点意思啊。”
抛开王莽夺了刘家天下不谈,他制定的许多国策,让刘邦感觉眼前一亮。
收天下之田、禁止买卖奴隶、五均六筦,大肆收归权力,借此压制豪强。
但...太急了。
一国之策,岂是朝夕便能见效,更何况王莽还朝令夕改。
刘邦摇摇头,写下两字。
改制。
想了想,又在后面补充了一句话。
宜缓不宜急。
看到这,刘邦的心思已经淡了。
大汉怎么亡的他已经知道了,等死了以后该揍谁骂谁夸谁,他心里也有数......怎么还有啊?
刘邦看着侧面垒成小山、还剩下近一半的典籍,疑惑的揉了揉眼睛。
他找的时候没注意数量,难道王莽之后刘氏子孙又复国了?
他立马拿过一本新的,快速翻动了几页,倒吸一口冷气,
乃公的墓...被挖了?
【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
刘邦看看自己的手,又看看史书的记载,心中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荒唐感。
他本来还想找机会回去看看,顺便把当年喜欢的那点玩意拿回来。
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个结果。
再看刘秀,刘邦更懵了。
几千人大胜四十万,在他的印象中,只有项羽一人能做到。
他本以为老刘家后辈中出了个项羽那样的猛将,正准备夸奖几句,可后面的记载却让他彻底傻眼。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会大风雷,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
刘邦将这段记载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又看了好几遍封面,确认这不是民间野史后,不停撮着牙花子。
这刘秀...什么来路?
乃公后辈里...还能出神仙?
到底谁天命在身啊?
而看到刘秀自称是自己的九世孙,虽然刘邦绞尽脑汁都想不通这九世孙从何而来,但还是欣然接受了。
当年他订下白马之盟,就是为了给后世刘姓子孙留一份保障。
只要你认我当祖宗,你也姓刘,那这皇位你坐就是了。
虽然不是正统的宗室子弟复兴大汉,让刘邦有些失望,但比起二世而亡的始皇帝,他已经满足太多了。
抱着“赚大了”的心思,再看刘秀之后的记载,刘邦的心情就轻松了许多,自言自语道。
“刘秀的做的不错,知道休养生息,权衡朝臣,不让外戚做大。
明章二帝也可以,没有人亡政息,还知道因时而变。
不错不错,这汉和帝也可以,文武双全,是个当皇帝的料子...怎么又是皇后越权?”
刘邦仔细看了眼记载,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想了想点头道:“事急从权,不错,是个好妻子。”
汉和帝身体不好,生的儿子不是夭折就是有病,还好他有个好媳妇,没野心还能干。
至于宫闱中那点破事,他也懒得去细细研究,只是在纸上写下“皇后”二字,便继续看了起来。
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