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好大一座紫禁城(1 / 3)

大明汉高祖 耿竹 1723 字 11天前

夜已深,朱见深在刘邦身边睡得正香。

刘邦则是双眼放光,没有丝毫困意。

刚刚翻阅史书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好东西: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

那无数溢美之词,看得他心花怒放。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类似的赞颂,让刘邦脸上的笑容就没有停过。

都这么客气做什么,瞎说什么实话,搞得乃公想封赏都找不到人。

过了大约一盏茶的时间,刘邦才恋恋不舍的从评价上收回目光,将唐时史书丢到了一边。

还是老问题,传承和外戚。

李世民治国打仗都是第一等,但教儿子却一塌糊涂。

在传承一事上,不像是教子,更像是...驯兽。

任由子嗣争斗拼杀,选出一个最强者登基上位。

好处是能保证坐上帝位的绝对不是庸才,坏处是......有绝后的风险。

但直到唐中宗,一切还算正常,谁能想到会出了武则天这个异类呢。

想起这事,刘邦就哭笑不得。

儿子娶了老爹媳妇也就罢了,老娘还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

这娘们比吕雉还狠啊。

刘邦摇摇头,唐一脉的传承,到这就算是断了一半,后面虽然出了个唐玄宗,但可惜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天下大乱,留下一堆烂摊子,让后世子孙无力回天,不然也是和刘秀那小子一般的人物。

兴唐者玄宗,败唐者也是玄宗啊。

而其中有一件事,让他非常在意。

藩镇割据。

唐时,安史之乱后,军、财、人三事尽归地方,名义上还是唐时藩镇,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国中之国,几乎和汉时的封国一般。

但汉时,大家都还愿意给他老刘家一个面子,加上白马之盟的制约,那帮豪强显贵还不敢明着反叛。

唐末...已经乱套了,士兵杀上官,上官杀士兵,动辄食人,和疯子没什么两样。

如今的大明,看来是吸取了唐时旧事的教训,虽沿用了唐时的府兵制度,但军户不居原籍,兵帅分离,且钱粮上交,军械由朝廷提供,防止出现割据的情况。

而卫所中的军丁,说是士卒,其实大部分都只是屯田的农夫。

真正的精锐,全都在北疆和京城。

论战力,现在的卫所,和大明开国之初的卫所完全不是个一个水平,特别是久无战事的地区,基本上与农夫无异。

更重要的是,土地。

刘邦看着身旁纸上的字,面色格外凝重。

虽说现在的大明,幅员辽阔,物产颇丰。

但人只会越来越多,土地不会。

再加上的豪强显贵的巧取豪夺,能分到军户和百姓手中的土地只会越来越少。

到那时就要出大乱子了。

刘邦闭上眼睛,听着窗外清脆的虫鸣,快速权衡了一番后,轻出了一口气,在纸上写下兵制二字。

土地一事急不得,还是先从军户入手,裁撤掉无关紧要的一部分。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像维持京营一般,维持几支不事生产、专职军事的精锐。

可要那么做,每年需要耗费的钱粮数目,估计能逼得户部尚书上吊自尽。

刘邦为难的挠了挠头,看向熟睡的朱见深。

要不把这件事丢给竖子去头疼?

反正军户卫所百年之内不会彻底崩坏,等它彻底无法维持的那天,估计自己和竖子早就化为黄土了。

刘邦正犹豫,朱见深忽然哼唧了下,眼睛都没有睁开,趴在地上像毛毛虫一样蛄蛹到刘邦身边,靠在刘邦身上,发出满足的咂嘴声,重新进入了梦乡。

刘邦见状叹了口气,将刚才的想法赶出脑海。

罢了,劳碌命就劳碌命吧,来都来了,总不能什么都不做,那也太丢面子了。

他意兴阑珊的拿起一本宋史,随意翻看起来。

赵匡胤,五代十国出身的武人,称得上文武双全,典型的权臣上位,竟然还坐稳了,终结了乱世。

那一手杯酒释兵权,确实有几分水平。

但就是被五代十国的乱局影响太深,重文轻武有些太过,文官权重,致使武备松弛。

矫枉过正不可取。

但这样一位英主,死法也挺有意思。

这是被亲弟弟砍了?

刘邦哈哈一笑,不予置评。

但后面的记载,却让刘邦笑不出来了。

宋太宗还好,类似的人物他这两天看多了。

但他之后的宋真宗,则让他恨得咬牙切齿。

“澶渊之盟?泰山封禅?!”

刘邦怀疑自己这两天看书看花眼了,怎么都不敢相信这两件事怎么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他重重抹了把脸,再看了一遍,确认没有看错后,将史书狠狠的扔了出去。

特娘的!

你都能封禅了,那始皇帝算什么?刘彻那孩子算什么?

特娘的乃公还没封过呢,以后乃公还怎么封!

刘邦在心中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