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向外撕扯的合力?慢慢在钢柱中间撕开了空洞?」
朱简烜听完之后笑着鼓励说:
「很有想法,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但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对错。
「我目前也只是看到过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没有来得及去研究过其中的原理。
「大家可以自己去尝试复现它,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和思考,尝试做出自己认为可能的推断和计算。
「再以自己的推断为原理,设计符合逻辑的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推断吻合。
「如果我们在合理的条件下做实验,始终都能取得与我们的预测相同的结果,就说明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
「将自己的推断整理成通用的抽象化描述,那就是一个新的物理规律了。
「物理学不是某种具有唯一性的绝对真理,始终都只是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抽象化总结。」
朱简烜最后的总结说的非常保守。
毕竟现在只是十八世纪。
现在只要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这句话,那至少应该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者,或者说是机械唯物主义者了。
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思想了。
朱简烜希望自己的这些弟子们,至少应该都是比较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若是将物理或者其他的概念,视为一种绝对的真理或者当做世界本质,就可能会倒退到朴素唯物主义。
甚至可能跳到唯心主义得范畴去。
按照朱简烜的经验,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唯心的,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多。
即便是前世以唯物主义为倒向的普及教育,让大量的普通学生觉得唯物主义是对的,进而相信自己也是个唯物主义者。
但他们大部分人的内心仍然是唯心的。
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徵,就是觉得欧洲人有科学思想,所以欧洲产生了近现代科学。
同时中国人没有科学思想,所以也没有现代科学。
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逻辑。
唯物主义者的逻辑应该是反过来的,是欧洲的科学发展孕育出了科学思想,科学思想又反过来继续指导科学研究。
与此同时,「科学思想」不是什麽高不可攀的深奥复杂概念。
科学同样也不是什麽高不可攀的概念。
发自内心的觉得科学高大上的人,很可能也有唯心主义倾向。
将「科学」丶「科学思想」当做是引导世界发展的根本,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思想。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每个月循环一次阴晴圆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这些最简单的认识都是科学。
把种子埋在土里,浇水施肥就能让其发芽,拔掉杂草能让庄稼长得更好,这仍然是科学。
挨打且无法还手的时候,知道找墙角抱头蹲防,也可以是科学研究的范畴。
黄宗羲通过推算日月食的时间,判断尚书里面有古人作伪,因为上面的日月食记载与核算对不上,这还是科学的范畴。
所以,中国古代本来就是有科学的,自然也会有与之对应的科学思想。
只是没有自行孕育出西方近代形成的那套思维方式。
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也没有独自孕育出来。
西方科学是发端于中东丶希腊,由很多个国家和文明互相交流影响产生。
中国也是有自己独立孕育的「高级」科学思想的,最起码在宋明两代时期属于非常高级的「思想」。
因为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而宋明时期的神洲科技水平,在全世界范围都是相对较高的。
比如说,王阳明同时代的气学家罗钦顺认为:
「心虽有灵明,但也是一物。心之官则思,能推见事物之数,究知事物之理。」
「有此物即有此理,无此物即无此理。」
「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是格此心;穷理是穷天下事物之理,不是穷心中之理。」
「须就天地万物上讲求其理,要理所当然的将人心丶鸟兽丶草木丶金石丶天地视为相同的东西。
「方可谓之物格知至,方可谓之知性知天,不然只是揣摩臆度而已。」
这已经接近形上学唯物主义的范畴,开始立场鲜明的反对传统的唯心主义了。
崇祯年间的王夫之认为,存在是绝对的,虚无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王夫之反对「先验论」,认为应该凭藉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心去思考和分析,进而获得事物的「理」。
「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
「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导师将王夫之与黑格尔相提并论,并用于王夫之相似的逻辑描述学习和形成正确思想的过程: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