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但是罗钦顺丶王夫之这些学者,在明朝的时候属于「气学」。
是排在心学丶理学之后的第三名,也就是不想关的人基本不了解的那种第三名。
不是当时思想的真正主流,也不被当时的朝廷特别赏识。
因为皇帝觉得自己对这种思想没有需求,自然不会专门推动和引导其继续发展。
当时也只有一个正统朝廷,也没有别的朝廷做另外的选择,所以探讨也就止步于第一个阶段的理论层面了。
清朝前中期在政治上推行八旗为本,宣传骑射立国,思想上流行「训诂」,也就是考据。
科技发展上逐步彻底落后于世界,思想辩证层面的探讨也趋于停滞。
自然也不会自己孕育与欧洲相同水平的科学思想。
这个世界的崇祯皇帝,在坐稳了自己的位置之后,就把「气学」扶正成了正统思想。
把罗钦顺和王夫之的理论直接列入了科举范畴。
崇祯需要工商业发展丶需要科技发展,所以对支持「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事物之理」的思想有需求。
再加上大明与欧洲的交流更加频繁,欧洲的技术和思想也能成为了参考对象。
科学是哲学的根基,科技发展是科学思想的根基。
大明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不断加速,大明的「气学」理论探讨,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有需求就会有科学研究,有科学研究就会有科学思想,科学理论之中本来就蕴含着科学思想。
朱简烜之前的大明工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认识和研究逻辑。
朱简烜周围的弟子们,听了朱简烜的这几句引导,都是颇为激动的点头答应着。
他们开始摩拳擦掌的谋划,想要找出现在讨论这个现象的规律。
而宋问道为首的工匠,此时却明显的松了口气。
朱简烜这些年来,第一次非常直接的承认,自己只是观察到了现象,还没有做任何理论研究。
甚至于表示无法评价学生分析的对错。
因为以前的朱简烜,表现的非常像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这正是大明的气学理论反对的观点。
王夫之认为「禽兽」才是「生而知之」的,或者说禽兽是依靠本能就能生存的。
大明工匠理所当然的相信,人需要学习丶分析丶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朱简烜以前的种种表现,让他们的认知出现了动摇。
他们试图找朱简烜单独研究的证据,但是一直都没有足够有力的实证。
只能看到朱简烜经常关起门自己思考和写设计。
现在他们终于稳下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