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然后就是杨遇春从汉堡发来的消息,俄国使团已经抵达了汉堡。
要求在汉堡尽快签约,结束俄国与法国和波兰之间的战争,同时邀请大明和奥地利加入对奥斯曼的战争。
杨遇春同样是谈判的负责人,也收到了奥斯曼进攻俄国的消息。
杨遇春认为,俄国人本来应该是对现有占领区并不满意,不想就以当前边界线结束战争。
所以此前故意拖延谈判的时间,迟迟不派使团前往汉堡或者安特卫普。
但是奥斯曼的宣战,让他们不得不尽快结束与拿破仑的战争,专心对付他们的宿敌奥斯曼。
所以大明应该认真考虑,是稍微拖延一下谈判时间,并向俄国索要更高的条件。
还是接受俄国的建议,尽快与俄国签约,然后参与对奥斯曼的战争。
这种决策不是两人能做的,必须报告和请示皇帝的意思。
汪廷珍认可杨遇春的判断,于是两人分别给朱简烜写了紧急报告。
朱简烜也已经收到了西厂的消息,汪廷珍和杨遇春的报告现在第二天就送到了。
朱简烜看完之后,也下意识的想要插手,一口气解决奥斯曼和俄国,迫使两国割地称臣。
如果是传统的东方封建君主,或者是欧洲文化圈的那些征服者,这种时候很难放弃这种机会。
但是朱简烜的冲动情绪很快就消退了,因为征服俄国和奥斯曼的时机仍然并不成熟。
奥斯曼这次出兵的时机选择的不错,趁着拿破仑带着波兰人与俄国作战的机会参战,能够打俄国一个措手不及。
只是他们出征的效率稍微慢了一点,应该更早一年与拿破仑合作对俄作战的。
也可能是奥斯曼人刚刚理清局势,确定拿破仑法国已经向大明称臣朝贡,欧洲各国现在死伤惨重都停战呢。
俄国和奥斯曼是真正的宿敌,双方围绕黑海丶高加索丶巴尔干地区争斗了几百年。
站在神洲的角度去看,这俩家伙有点菜鸡互啄的感觉,他们俩争斗了几百年都没有一个最终结果。
不过放眼整个欧洲,相比神洲的战争,都经常有菜鸡互啄的感觉。
还是因为欧洲的局势太过复杂,各个国家内部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在外部因素干扰下难以解决。
各国之间只能带着一堆问题互相争斗,所以就经常出现虎头蛇尾,打到半截忽然结束了的情况。
朱简烜不知道这场战争算是第几次俄土战争,但却肯定不会有神洲式的爽快结果。
最典型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三世应该是改革派,在原有的历史上他这时候应该已经被禁卫军废了。
现在他虽然尚未被废,但是他组建的新式军队外出征战了,那禁卫军会不会按照历史惯性做点什麽?
朱简烜不确定塞利姆三世能坚持多久,也不确定插手俄国和奥斯曼的战争能够得到什麽,但肯定都不符合大明当前的计划。
直接插手欧洲战争,已经是自己计划之外的事情了,继续强行参加俄土战争,会进一步消耗大明国力。
大明当前的力量虽然庞大,能支持庞大的军队在遥远的海外作战,但终究有极限。
虽然自己对大明国力和军力的使用,肯定还没有到极限状态,现在也没有人知道大明的极限在在什麽地方。
但是按照朱简烜自己的评估,如果在美洲和欧洲的占领区尚未完成基本的整顿之前,继续强行吞下奥斯曼或者俄国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那大明的力量可能就会到极限了。
因为那意味着直接吞掉将近两亿人口,而且大部分还是有一定民族意识的欧洲人,镇压和管制的压力堪称巨大。
一旦整个欧洲全境皆反,旧的欧洲君主和新的民族主义分子合流,内外藩国君再趁机主闹事,大明真的可能会顾此失彼。
就算是最终强行镇压下去了,战争也肯定旷日持久,损失也肯定非常巨大,也就是得不偿失的。
作为大明皇帝,最好不要把主动大明的极限逼出来,那等于暴露自己的底线。
就算是这个底线非常高,但是只要能够评估了,那所有的敌人和阴谋家就可以去估算,需要使用什麽样的手段,积累出什麽样的能力,就能摧毁大明了。
深不可测,无法估量,这种状态才是最大的威慑力。
基于这种考量,朱简烜给杨遇春和汪廷珍回信,让他们安排法国和波兰与俄国签停战协议。
不要与俄国或者奥斯曼结盟,更不要参加奥斯曼与俄国的战争。
配合新藩国君主专心整顿欧洲事务。
汪廷珍和杨遇春收到回复,看完之后都是非常的意外。
「圣上真的是一心求稳啊……」
「只要趁机击溃俄国和奥斯曼主力军,解决掉世界上仅剩的这两个较强的国家,剩下的小国根本不足为虑,天下归一近在咫尺,圣上竟然忍住了……」
两人虽然都颇为遗憾,但也都只能遵守皇帝的旨意。
杨遇春作为代表,在汉堡安排法国和波兰的代表,与俄国人签订了正式的停战协议。
法国和俄国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