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中平六年(一百零九)(2 / 3)

江湖行 开开550 2361 字 1个月前

典,那么我和吕布肯定是必败无疑。

我隔着众人去探寻高望,只见他神情自若,一点都没有挟帝潜逃的慌乱,好像正在欣赏宫廷歌舞一般自在。他毒杀董太后那晚引起全洛阳城的禁军追杀,负责搜捕的官兵虽然不知道是他高望做的,但是仍然封锁了整个洛阳城抓捕凶手。高望那晚突然闯进袁绍给我们提供的藏身处,几招就把张辽给制服了,其武功之高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所以我对这武功既高又善使剧毒的尚药监十分担忧,生怕他临时起意加入战团。

可是那晚高望在我们的藏身处与我们说起宫内形势的时候很明显表示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因为他和曹节、封谞还有栗嵩都是蹇硕的门徒,负责将蹇硕的遗志贯彻进行到底。封谞在平乐观和史子眇斗法遭天谴而死,栗嵩在和十常侍程旷对掌时遭到暗算而死,他们的首领蹇硕也在洛阳各方势力的围剿下自灭而亡,眼看蹇硕这一派人才凋零,已远非昔日的辉煌张扬,难不成现在觉得自己实力微弱,被迫也加入了张让和段珪的势力之下了吗?

想当初十常侍人才济济,分为以蹇硕为首的先帝一派,和以张让为首的何太后一派以及以段珪为首的董太后一派。这三派的势力深入到宫内宫外甚至洛阳城的支微末节,由蹇硕统筹平衡着各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因此这些年来尽管各方都多多少少有些过错,但是整个洛阳和天下的时局并没有震动和剧变,先帝虽然不关心朝政,但是有蹇硕在暗中替他维系着几方势力的均衡,因此即使外戚何进与董重互相斗争多年也没有弄出大乱子来,外戚与宦官也明争暗斗许久,同样也没有引发祸乱天下的事情来,一切都因有蹇硕这一派的人在牢牢把控着洛阳城中的秩序。秩序在,规则就在。规则在,约束便在。有了约束的存在,无论谁人多么位高权重都不敢打破规则行事,因为率先违反秩序的人将立刻被其他几方势力的人所瓜分吞并,这也是先帝和蹇硕高明的地方,也是朝廷虽然经历黄巾之乱却从未伤及元气的原因所在。

可是宫里有宫里的规矩,朝廷也有朝廷的原则。蹇硕虽然忠心于先帝,可以替先帝把宫里宫外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对于朝政大事他却没有染指的权力,因此就给宗室之间埋下了祸根和漏洞,让人有空可钻,打破了朝廷之间百年来未曾有过的先例,进而导致今天各路诸侯拥兵自重,朝廷皇室微弱出

逃。

自汉武帝时期,皇帝把天下分为十三个州部,分别是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和交州。皇帝在每个州部设立一名刺史,代替皇帝行使监察权力,用来监督各州部地方官员,无形之中巩固了皇帝对各州部的控制,加强了朝廷的集权。可是直到中平五年,宗室刘焉为了躲避战火便对灵帝提出废除刺史改立州牧的建议,使得埋下天下大乱的祸种,直到此后多年都因刘焉的这条建议而战火纷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刘焉身为宗室重臣,先帝自然是对他极其信任的,否则也不可能采纳刘焉的建议。刘焉当时目睹中原战火四起感到非常不安,于是想携带家眷迁往最南面的交州去躲避战事。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刘焉便对先帝痛心疾首地建议道:“当今世道混乱,各州部刺史和太守行贿买官不断,为了凑齐卖官鬻爵的钱财就变着花样盘剥百姓,最终招致众叛亲离,各地盗贼蜂起,以至于战火连绵不绝。我认为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先帝听了就问刘焉道:“朝中也尽是藏污纳垢之辈,又有什么人是真正的廉洁奉公,和值得我来相信的呢?”刘焉听后知道此时有戏,于是先是举荐了黄琬和刘虞二人,然后又对先帝说道:“要说最能令陛下深信不疑的人,还得说是宗室中人,因为宗室才是和陛下您利益一致的人,即使天下人都狂惑背主,宗室的人也绝对不会违背陛下您的。”

先帝听了十分高兴,便采纳了刘焉这个足以影响汉室灭亡的“废史立牧”的建议。刘焉本来要申请去交州担任州牧,可是他听手下说起西部益州有天子之气,于是又向先帝进言,自己要求去益州担任州牧。这才有了那一年我们在西川和张鲁张修等人大战八部鬼帅之事,起因都是刘焉在为自己入蜀进川而布置下的种种策略。在他一系列的安排之下,不仅把以张任、严颜等人为首的西川十四猛将尽数纳入麾下,连天师道和五斗米教也都归降了刘焉,刘焉一举拿下整个西川,达到了他乘天子之气扶摇直上的第一步。

州牧听起来虽然和刺史无异,但是在职权上却有着天差地别。刺史基本上属于监察御史之类,负责替皇帝监督地方官员,同时又负责对皇帝直接汇报,是一个类似上传下达的中间人,其手上并无实际的管理权,即使在地方任职也大多倚仗当地太守和其他官员来治理本地,刺史因此也只是一个地位颇高的文官而已。

但是州牧的设立可就和刺史的权力大不一样了,州牧是由宗室以及朝廷大员所担任的集地方军权政权为一体的州部最高官,所管辖州部里的一切人财物马弓步全都归他一人所统领,从刺史这种言官虚职一下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切实掌握一州大小事务的绝对统治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