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闽中武涉,秦末策士!(1 / 1)

在现今的高平县里,气氛异常凝重,家家户户皆紧闭门户,仿佛整个县城都被一股紧张的阴霾所笼罩。街道上空空荡荡,唯有身披铠甲、手持兵刃的士兵们不时地来回穿梭调度,他们步伐匆匆,马蹄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着,犹如阵阵闷雷。

就在这略显死寂的高平县内,有一行人身穿华服,在众多士卒严密的护卫之下,急匆匆地朝着郡守府的方向快步赶去。这些人的神情严肃,步履匆忙,似乎有着极为重要的事情亟待处理。

与此同时,郡守府中的唐生正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该如何化解当前面临的艰难困局。他在书房中来来回回踱步,时而停下脚步,凝视着墙上挂着的地图,时而又坐下来奋笔疾书,但始终未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如疾风般冲了进来,单膝跪地,高声禀报道:“郡守大人,有南境的使者前来拜访大人!”

唐生闻言,先是微微一愣,手中的毛笔也不自觉地停在了半空。当他听清是来自高要的使者时,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双眼圆睁,怒火从眼底喷涌而出。

“哼!”唐生冷哼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屑,“无故攻打我闽中,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如今竟然还有脸派遣使者前来?简直欺人太甚!来人啊,不必废话,直接将那使者斩首示众,以振我军士气,扬我军威!”

此时此刻,唐生对南境可谓是厌恶至极、毫无半点好感可言!想当初,他们屯兵于闽中和南海郡交界之处时,那种不安和不祥的预感便已深深萦绕在唐生心头。那时起他就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并果断地派人火速赶往南境,试图向高要阐明其中利害关系。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那高要竟然只是草草应付了事,完全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不仅如此,唐生还曾为此事专门上书朝廷,详细陈述了相关情况并恳请尽快处理。可日复一日,始终未能等来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或回应。就在所有人都渐渐放松警惕之时,谁能料到南境竟会突然发动军事行动,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连克闽中的四座县城,势如破竹!

面对这样的局面,唐生又怎能抑制得住内心的愤怒?如今,眼见局势愈发严峻,南境方面才想起派使者前来沟通协商,唐生自然更是怒不可遏。毕竟,他身为一方郡守,身负重任,而且还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与高要那种出身平民且并非秦人的身份相比,心中难免会生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得他无法接受被如此轻视和怠慢,更难以容忍对方先挑起事端而后再来求和的行为。

事实上,当下众多世人对高要持有这般观点并非偶然。且不提他过往如何,单就其如今身为镇南将军,并成功将南境最后的部分纳入大秦版图这一功绩而言,的确令人瞩目。即便如此,真正了解高要其人其事的却为数不多,更多人知晓他也仅是因其获封镇南将军一职而已。

至于在声名和其他诸多方面,能瞧得起高要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而这恰恰是高要当初毅然决然投身军旅所带来的弊病之一。毕竟于军队之中欲要名震天下,尤其是在天下尚未大乱之际,其艰难程度实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故而,高要的声名着实受限颇多。

当然,凡事皆有利弊两面。此般有限的名声,一方面使得敌人容易心生轻视之意,就连现今不少揭竿而起的起义军亦未曾将高要看在眼里;可另一方面,其弊端同样明显,高要难以凭借自身声誉吸引大批贤才主动来投。此等状况无疑给高要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亦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郡守大人,请您三思而后行啊!眼下南境的势力正日益强大,如果我们当真将他们派来的使者斩首示众,那可就意味着与南境彻底决裂,陷入不死不休的局面啦!况且,自古以来都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这不仅是一种战争礼仪,更是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引发更大冲突的明智之举。郡守大人,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如此鲁莽的决定呀!”

就在此时,人群中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径直走到郡守唐生面前,言辞恳切地劝说道。此人名叫武涉,乃是唐生麾下的一名门客,同时亦可称之为策士。

在大秦时期,所谓的策士实际上也就是谋士的另一种称呼罢了。然而,在当时那个阶段,这些策士的身份地位多少有些特殊。他们有点类似于门客,能够向主人进献计策和建议,但自身并没有正式的官职,自然也就无法享受相应的俸禄待遇。

他们完全依赖于所侍奉的主家生存,主家的身份越是尊贵显赫,其门下策士的地位往往也就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后来的谋士阶段时,情况则发生了一些变化。那时的谋士们大多已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实际权力,通常会被授予诸如军师或者行军主簿之类的职务,并享有与之相匹配的官阶和地位。总之,从早期的策士到后期的谋士,其身份地位是处于逐渐演变之中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