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咱们就应该把他们全解放了(1 / 2)

虽说短短时间王德明和张寿春三女,都已经决定好她们的下一步去向,但是她们也没有火烧火燎的赶紧去参股的公司上班。

一方面是初来乍到,等跟包先生、霍先生、陈先生等人碰个头说一声。

另一方面几女既然来到香江,也得慢慢习惯这边的生活,慢慢的融入进去,所以最开始的一个月她们都是每天跟着霍夫人打麻将、到处溜达,外加大采购。

而王德明除了一边对医院进行选址,再就是盯着从国内发过来的各种古董、字画、玉石。

更重要的,也是继续关心大陆上的粮食情况,从印度运过来的十万吨小麦投入国内后,仿佛连一丝的水花都没溅起来,转瞬就分发一空。

而距离60年的夏收至少还有四个月,这么长时间,国内的民众,尤其是农民是否能继续坚持?

随着58年完全确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完全停止,只有三条路:读书、做工人、当兵,而只有读书是最保险和安稳的。

58年的大建设一下子涌进成立2、3000万劳动人口,60年开始又赶紧进行城市人口疏散,因为城市既养不活这么多人,也耽误了农业生产。

尤其是59年开始按照58年的粮食产量进行粮食调配出口......

所以说三分天,七分人......

所以从60年代开始就开始号召城市的计划生育......

王德明到了香江之后,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开始冷静的思考,不仅仅思考现在,尤其是结合着前世听来的,看到的,尤其是更有感触。

都TMD是好人,然后80年代都TMD翻身,结果就是80年代大吃大喝,企业连年亏损,办事不找关系办不成。

......所以才便宜了香江啊,香江的崛起是离不开大陆的,从50年代大批的江浙沪一带的商人南下,除了带来钱,还带来了设备订单。

只要是设备订单的地址一改,新的设备就到了香江。而纺织业本就是民国时期江浙沪一带的产业集中地,所以香江从50年代开始纺织业就迅速的发展起来。

尤其是从随着世界两大极的冷战,美国对香江开放市场,60年代后,香江的纺织业,塑料业等轻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就不难理解......

尤其从50年代,还有这两年不断从大陆涌进香江的广东沿海居民,更是提供了大批量的优质劳动力。

中国人的内卷是有传承的,为了过上好日子,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算什么?

从到香江,王德明每天必看报纸,主要是看大陆的群众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和一些香江的本地小报,比如《明报》,这个59年才成立的小报。

当然看《明报》主要是为了看武侠小说连载......

60年3月20日,礼拜天春分,张寿春带着金毓晴和秦淮茹早早的结束牌局回来,跟着白妈一起准备烙春饼,准备盒子菜。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60年的立春时间特别的早,大年初九的时候就已经立春节气,可当时京城的天气还冷的很,一点绿色菜都搞不到,所以咬春这个习俗就只能被动的停止。

好在一个月后的香江,天气变的温暖,绿色菜也是大量上市,所以在春分这天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准备把咬春吃春饼、盒子菜的这个习俗补上。

桃姐以前老家是广东番禺的,跟霍先生是老乡,原来也是殷实之家,只不过战争年代的时候没了丈夫和孩子,所以被请到霍家,现在又被请到王德明家。

咬春这个习俗可不仅仅是北方,南方的广东同样也有,这代表了人们对一年春天农作物,草长莺飞,万物竞发的美好愿景。

她的国语不好,所以女主人们搬来后一直暗中默默的学习着,她跟着白妈和张寿春她们一起准备,只是微笑着倾听她们怀念的说着京城时候的事情。

“香江这边的饮食还是太清淡,想找个好点的鲁菜馆子都找不到,最多的就是粤菜,在我看来都清汤寡水的......”张寿春一边准备一边怀念着京城:“咱们当初咬春吃春饼哪里还需要自己做?”

“一个电话给东华门外的金华楼,或者猪市大街的普云楼,东西就送家里来了......东西好吃,做的还精细。”

白妈一边和面,一边安慰道:“寿春小姐,咱们要这么想,香江这边的海鲜吃着可比京城新鲜,随吃随有;当年咱们京城哪里能买到这么新鲜的海鱼?大黄鱼?”

“这倒也是,不过我还是觉得京城好。这边也太潮湿了......每天晚上身上都黏糊糊的,睡觉前不洗澡根本就睡不着。”

“寿春小姐,家里现在洗澡多方便?直接拧开水龙头,热水就出来了。咱们当年在京城住四合院,可只能在家里用澡票洗澡,还得另外烧水......且麻烦着呢。”

“那好吧,白妈,我是看出来了,我说不过你。毓晴,你觉得白妈说的都对么?”

金毓晴手里正摘着韭菜,闻言,认真的想了想,“其实我也觉得京城好。香江这边让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解放前。”

“啊!没错!”张寿春一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