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渐顿之争(1 / 2)

混迹天涯 墨筇 1063 字 2个月前

东林寺,庐山西麓,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净土宗,也就是莲宗的祖庭。

当然,最早的那本大悲咒,亦是在此被慧远禅师发现的。

最开始,林雨辰决定要来这东林寺,本是想确认那半本《大悲咒》的真伪,不过现在完全不需要了。

这半本大悲咒就是真的,林雨辰和蔺雪已经确认了,而且在半路上,林雨辰还将其给练成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二人还是来到了这江西庐山境内,至于原因嘛,寻找下半部《大悲咒》。

二人的计划本来是想现在不打草惊蛇,在东林寺附近盘桓几日,看会不会有什么意外收获。

但是没成想,刚到庐山脚下便就听说东林寺出大事儿了。

打起来了,两拨人——僧照法师一方和僧慧法师一方。

至于原因嘛——渐顿之争。

说起这渐顿之争,或许世人还太熟悉,但是若提起两句名震天下的偈语那定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禅师所作。

二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所作。

传说当年五祖弘忍

传衣钵时,曾命坐下众僧,各作一偈语,阐述多年佛学的所悟所得。若是偈语中有能得到佛学真谛的,便就传其衣钵。

当时弘忍座下众僧中以神秀禅师佛学最为渊博,众人都觉得六祖人选定不会旁落他人。于是便只等着神秀作偈,而神秀呢,在夜半之时,偷偷在南廊壁间书写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偈一出,众僧无不称道,但是弘忍禅师却不以为然,觉得“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让其再做一偈。

神秀离去后,过了好几日,都没有写得更好的偈语。终日闷闷不乐。

而就在这时,寺中的另一僧人却得了一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僧人便是慧能。

却说这慧能自幼父母双亡,孤苦无依,一直靠卖柴为生。后来有一天无意间听到有人在吟诵《金刚经》,颇为感慨,于是便就来到弘忍禅师这儿求佛学,做了一名舂米僧。

慧能不识字,也是听别的师兄弟议论起神秀的偈语,方才得了此语,之后便托人也将其也写在了墙上。

一众僧人看到这首偈

语,无不惊愕,只觉得这慧能当真是“人不可貌相”!

至于弘忍嘛,虽然亦是惊讶,但见一众僧人中已有人眼中露出杀气,害怕慧能被人暗害,故而便用鞋子擦掉了墙上的偈语,并评价慧能是“亦未见性”。

不过第二天,弘忍禅师便就偷偷潜入了碓坊。

当时慧能正在舂米,因为慧能身形瘦小,故而每次舂米时都会在腰上挂一块石头。弘忍禅师看到慧能这个模样,心中不禁感慨道:求道之人,为了佛法竟然忘记身体,不就是应该像这般嘛?于是便问慧能说“米熟了吗?”

惠能答说“米早就熟了,只等筛子。”

弘忍没有说话,只是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

惠能当即会意,于是夜半三更偷偷来到弘忍房中。

弘忍传其衣钵,但又害怕有人加害,故而便让慧能速速离开,并亲自送其上船。还叮嘱其“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六祖坛经》记载慧能“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也有说法是慧能隐遁了五年,后来出山在南方弘法,主张“顿悟”,创立“南宗”,世称禅宗六祖。

至于神秀嘛,则在北方传扬佛法,主张“渐悟”,弘扬四祖道

信的念佛禅达八十年之久,门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

《佛祖纲目》中对其的评价是:“神秀居东都,天下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神龙二年二月入灭,谥大通。秀生于隋末,百有余岁,未尝自言,故人莫知其数。”

可见二人皆是一代得道高僧。

而且神秀对其师弟慧能的评价也是极高。

《坛经》中就有记载,神秀曾有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法衣,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法。”

一位大贤能在有生之年得遇另一位大贤,这本是二人之大幸,亦是世间之大幸。

但是如此幸运之事,却被后世之人演变成了一场灾难。

因为南北两派学说中差异不小,碰撞不断,而弘忍大师传法衣于慧能一事,北派弟子也多耿耿于怀。

于是久而久之,这种碰撞、摩擦便是愈演愈烈,开始时,还是辩经、争论,后来甚至还出现了武斗的现象。

这原本是少林寺禅宗的事情,林雨辰着实没想到如今这莲宗祖庭东林寺也上演了这么一出。

既然有这么样的“好戏

”,林雨辰自然也不会不看。

来到庐山境内后,直接上山,和蔺雪一起,一路闪转腾挪,来到了东林寺中。

之后,便就直接站在一处高阁的房顶上,冷眼看着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