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絮高高兴兴回了家。
回家告诉妈妈和大舅一家,她成功从十连队借了十五个人手,明天就能带着十五个人到他们营地,帮着一起盖房子了。
有了这十五个人的帮忙,再加上工程队和他们自己的人手,总共39个人。
39个人,总共二十天时间,真的能干好多事情。
只要建筑材料跟的上,别说小礼堂那一排房子,再多盖几间房子也不在话下。
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宝贵的时机,趁着撤人之前,把猪圈和牛棚都盖上。
有了猪圈,他们就能自己喂猪,到时候就能实现吃肉自由。
什么时候馋肉了,从猪圈里拉一头出来杀了。
想想大冬天,外面雪花飘飘、天寒地冻,一家人围在烧了火炕的屋里吃杀猪菜,满屋热气。
一想到那个场面,谭小絮就忍不住心生向往。
上一世她很羡慕那样朴实温馨的田园生活,但身在大城市打工的她,从来没有机会实现。
这一世,终于有机会实现了,当然不能错过。
谭小絮把要加盖猪圈和牛棚的计划说出来,得到全家的支持和夸奖。
杨月娟更是嘴里不断的夸这个外甥女,夸她比男孩子都能干。
那些男孩子干不成的事情,都被她干成了。
想想她凭着一人之力,招兵买马、到处要物资,把这个连队建起来。
从前连队只是大家嘴里的连队,只有一片刚刚开垦的荒地、和一片乱糟糟的营地。
但是从明天开始,这个十一连队,就不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房子。
是大家能肉眼可见的地方了。
想到这一点,就连大舅一家都感到开心,为这个能干的外甥女感到自豪。
更别说汤玉梅了。
从前,汤玉梅一直为闺女捏一把汗,总觉得闺女要干的是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
可是,眼看闺女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初步实现了她当初的宏伟计划,汤玉梅很为闺女感到骄傲。
万事开头难。
但闺女已经开了一个成功的头,汤玉梅相信,未来,闺女一定会更加成功。
第二天一大早,谭小絮饭还没吃完,那十五个人就在他们家门口集合。
老翟头赶了马车,六个女知青和八个男知青都跟了过来。
杨月娟一看到精神抖擞的十四个知青,就喜笑颜开。
尤其是看到那六个女知青时,直夸这些城里的姑娘看起来一点都不娇气,能干的很,夸的那些知青们都笑开了花。
大家笑的一团和气,气氛很是融洽。
吃过早饭,谭小絮带着全部人,一路唱着歌去了十一连队的地盘。
到了营地时,六个二劳改远远看见满满两马车的人,吓了一跳。
昨天只听说小谭队长要去借人,他们满以为,就十连队队长那德性,最多借个就不错了,甚至有可能一个都借不到。
哪里敢想,居然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
而且,除了赶马车的是个老头,其他似乎都是年轻人。
“嘿,居然有大姑娘!”巴坦看见马车上居然有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姑娘时,惊喜的叫出了声。
秦耀斜瞪了巴坦一眼:
“没见过大姑娘?出息!”
陶斌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也看清了车上确实有大姑娘。
这年代,在兵团农场,男女知青们穿的都是差不多的衣服,夏天一样的灰色劳动服,冬天一样的土黄色或者军绿色的棉衣,不分男女,所以有时候隔远了看,甚至都分不清男女。
最醒目的区别,就是女知青扎着的辫子。
陶斌看见有扎辫子的姑娘时,笑着说:
“咱们小谭队长,是真有办法,借来的居然全是年轻力壮的知青,没一个是凑数的,还把姑娘带过来了。”
葛二宝也是星星眼的望着这边,满怀期待道:
“这下,咱们一定能在二十天里,把礼堂这一排房子全部盖好。”
两辆马车驶到营地停下。
六个二劳改早已站在这边等候了。
谭小絮先下了马车,对六个二劳改说道:
“同志们,这是我从十连队借到的十五名战士,大家欢迎!”
“哗啦啦啦——”
六个二劳改生怕掌声不够热烈,使劲拍着手。
知青们陆续下了马车。
李大茂大大咧咧的,但对这欢迎仪式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似的,玩笑道:
“大家别客气,以后咱们就是一起干活的战友了!”
来的这帮男知青,大多是东北本地的,性格都很豪爽,都很自来熟。
而且大概真是因为有女知青在场,他们全都格外的活跃。
大家平日里在连队出工,除非是比较集中的活,不然一般都是男女分开。
回到营地时,男女知青们也没有太多照面的机会。
所以这时候男女知青混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都很新鲜,大家情绪都很高昂。
谭小絮对十四个知青们说道:
“大家都来个自我介绍吧。”
仪式感必须给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