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乡下人的悲歌(1 / 2)

“自传?请务必要让我代笔啊,我可以找我们报社最优秀的团队,一定会为伦厚的人生做出最完美的诠释。”

陈记者瞪大了眼睛,既然大统领想听一听年轻人的声音,自己这些人自然可以把这些声音变成他想听到的声音,而这一切也可以提升这个青年的知名度。

车伦厚倒也没有反对,只是这本书自己还需要做出一个大纲,而且不能脱离自己的主体思想,虽然说有些细节上他们可以发挥,但自己要让这本书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心里有了一些底子,我们可以按照畅销书的写法去运作。”

陈记者的话车伦厚并没有放到心里去,这本书的目的也无非是维持一下自己的影响力,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因为国民关注度的转移而销声匿迹,至于能不能畅销自己想都不敢想。

自己不会知道,命运的齿轮即将开始转动,这本自传将会成为人生的一個符号,而此时自己刚刚写下了这本书的名字。

“《乡巴佬的悲歌》?这个名字好,实在是好。”

陈记者与自己暂时锚定了框架,重点就从自己在乡村度过的童年开始,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路差点卷入名校,结果只能进入军校的线路,妥妥的励志人生。而故事将完结在自己这一伙人离开军队为止,另外抗命时的心理历程也需要大篇幅描写,用一种悲情感获取读者同情,最后留下后续的人生给予读者期待。

不同于车伦厚这个年轻人,陈记者的脑袋里有着不一样的想法,既然这个年轻人走的是养望的路子,这本自传可能尤为重要。

只要运作得当,可以通过精细的叙事操纵,把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印记扩大到整个全北甚至全韩农民家庭群体,而捆绑这个群体的好处是可以塑造出一个特别鲜明的符号,毕竟人类这种东西从众心理很强,而且很容易选择一个让自己产生强烈共鸣的精英作为代表,特别是这个精英看起来很像他们的时候。

这个家伙是如此的年轻,退伍军人协会也是广袤天地大有可为,打听过了为他安排的职务并不算很低,而他也只是个大学生刚毕业不久的年纪,哪怕再给他来几年时间韬光养晦,到时候也不过30出头的年纪,拼个国会议员什么的未必没有希望。自己弄不好也有附骥尾而行千里,伴丽日而照后世的机会,甚至也许自己也能制造出一个“王者”?也许现在车伦厚还没有这种意识,但如果随着自传的推进,难道就真能拒绝成为某个群体代言人的诱惑吗?

可以说现在这种局面,会有不少文科类的专家愿意参与进来,只要成为了畅销书就可以将其迅速打造成一个名人,有了名气之后就可以混名人圈子,再加上退伍军人这个特殊群体,可以搞一些募集资金来改善该群体生活的。只是这种积累声望的方式只要走上快车道,反而就不用急着从政了,甚至于说越晚越好,越晚身上的光环越为深厚,千呼万唤始出山才是养望的最高手段。

这种方式虽然现在流行与北美那一块,但往上找东亚这边玩的是祖宗,类似华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举孝廉和隐士,虽然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华美的外衣,但其中的内核永远不会变。

上了晚间新闻的车伦厚接到了无数电话,虽然自己没有将这一切视为什么荣光,但面对亲人的庆贺总是要热情对待,父母对自己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感到高兴,只是也对自己的感情生活感到担忧。

并不是对于自己传出绯闻的秀智有什么意见,在简单的了解过后,知道了这是一位身价不菲的女明星,觉得自己的儿子很难匹配得上人家的消费习惯,总不能当一个小白脸吧。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人家去年光捐款就捐了几亿韩元,按照五级公务员的收入层次,怕是赶得上好几年的工资,一年的收入还不够人家做一件善事的。

“我觉得还是世正好,那丫头性格倒是蛮朴实的,心肠也好,当年她参加了什么选秀节目,我们还号召亲戚们给她投票了。”

自己没有反驳父亲的担忧,相反在与秀智的交往中,自己也常有一些忧虑,一种不安全感笼罩在自己心头,这是双方实力不匹配的原因,这些问题都是客观上存在的,自己急需要做出一点事情。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把这本自传写好吧,根据陈记者所说,最近这段时间由自己向他口述,然后将手稿与自己磋商修改,有团队的人群策群力,大概只需要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

“想不到我一个当兵的丘八,怎么就要成了作家了呢?不过这种也不知道能卖几本,肯定不可能发行太多吧。”

车伦厚有些妄自菲薄,毕竟出书这种时期在自己看来非常高端,何况是成为畅销书,估摸着大姐姐和秀智能给自己一人消化掉500本,毕竟两人都挺有钱的,世正那个丫头对自己还是比较崇拜的,估计500本也不成问题,自己的亲戚朋友不算多,估计能消化个100本差不多,Somi那个小丫头会买吗?最近关系还不错,估计也能弄个100本左右,这样一来,保底就有1700本了。

送走了陈记者,车伦厚点上一根烟,这个中年人果然多吃了很多年饭,再加上记者这个行业果然是卧虎藏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