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船一叙(1 / 2)

第115章上船一叙

有时候谭纶也在想,有朱福宁这样一个公主到底是大明的幸运还是不幸?她一个公主,怎么胆子能这样的大。

真是不管人的死活了!

谭纶认出了信上的字。

是的,出自朱福宁之手。

随之,谭纶迅速扫过信上的内容,最后连忙递到俞大猷的手里,“将军,公主来信。”

俞大猷正想,一个公主落入倭寇手里,胡宗宪这个浙江总督已经三令五申,定要想方设法将朱福宁救出,救人,落入倭寇手里的公主能是好救的吗?倭寇定是费了不少心断才把人弄出来,自不必说,定是要捏着朱福宁和他们聊事的。

不管公主的死活,他们没法儿跟嘉靖交代。管公主的死活,放任倭寇作乱,他们又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左右为难之际,谭纶的声音响起,俞大猷没反应过来,“谁的信?”谭纶的表情有些古怪的道:“福宁公主。”“啊,福宁公主?信,信上都说了什么?"俞大猷正在纠结,没想到信都送来了。这样的一封信,俞大猷一小会儿的功夫想得相当多了。“将军还是自己看吧。"谭纶不知该怎么说。俞大猷能怎么办,看呗,多看着点。

结果一看完,他的表情和谭纶好不到哪儿去,“这,这,…谭纶点点头,解释道:“上面是公主的字迹,还有调动三军的印记。我们要听令。”

俞大猷属实没能忍住的问:“皇上这是要干什么?他怎么能将调令三军的权利交给一个公主?”

“你我听令行事。"皇帝的想法是他们能管的吗?重点在于要听令。

“一个公主,养在宫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公主,让我们听她的调令,这是玩呢?"俞大猷最急最怕的还是这回事。将士们的命都是命,不能不当回事的吧。

朱福宁一个公主,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这就要他们三军听她的令,俞大猷怎么都不可能放心。

“沿海好几个倭寇的点被捣,应该是公主领锦衣卫所为。“谭纶要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一样也会担心朱福宁是不是靠得住。所以,为了取信于人,朱福宁已经做了。

俞大然.…….

“这公主被掳不会是假的吗?"几乎在回神的下一刻,俞大猷闪过这样的念头,谭纶一僵,最终点了点头。

俞大猷真是想问问,公主现在都这么厉害的吗?“公主到底想干嘛?"俞大猷跟朱福宁不熟,一次照面的机会,能够感觉朱福宁相当不错,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对于朱福宁开始出现在倭寇附近,甚至这都要调令三军,俞大猷不得不问问谭纶这个曾经朱福宁的老师,也算是相对了解朱福宁的人,他知道朱福宁在于什么吗?

谭纶非常真诚的道:“灭倭寇。”

话,当时朱福宁当着江南剩下的文臣武将的面已经说过了,只不过可能俞大猷未必记得。

俞大猷再次说不上话。

“将军,还是出兵为妥,公主要和汪直会面,也为了防止有人作祟,这才会让我们领兵出动,若公主能拿下汪直,倭寇之患就能解决大半。“从来最难的并不是外敌,而是内贼。

倭寇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岸为乱,都是因为有人默许,或因为利,又或因为权。

从来最可怜的都是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棋子的百姓。“先前公主被掳是假,这万一变成了真的,你我怕是没有好果子吃。“俞大猷当然明白,是以,别说了,点兵点将,该看住的倭寇要看,别让人坏事。随后,兵马出,于海上两船相遇,毕竞朱福宁作为一个公主,竞然出面请见汪直这个被扣上与倭寇私通,还敢自称为王的人,汪直总不能连见都不敢见朱福宁。

但为了安全起见,岸上属实算不得一个见面的好地方,因此两人的船靠近着,碰上面。

朱福宁对于大明的船,那是慕名久矣。

郑和下西洋,多么先进的航海技术,最后失去了海上的权利,从那以后,中国的百年耻辱史让国人饱受磨难,多少先烈前扑后继的牺牲,才让中国重新站起来。

她在这儿,她希望可以尽她的能力,让华夏人民不必遭受种种磨难。所以,海禁要废。

“敢问哪位是福宁公主。“两船相隔了一定的位置,相互提防着,朱福宁立于船头上,听到对面传来询问声,何公公出面,“公主在此。”朱福宁人站在那儿,船中独她一位女子,周围都是锦衣卫,对面都是男人,身上穿的也都是大明服饰,照上面,谁和谁倒是分不清楚哪个是哪个。“汪直何在?“对面问起朱福宁,他们也是要问问清楚,汪直是哪一位。船那边上,一人出列道:“在下汪直,见过公主。”朱福宁往前走几步,海风吹拂而过,朱福宁问:“我们确定这样谈?”隔着船,隔着风,每一回都要大喊一声,这可不是聊天的好法子。“公主若有胆识,不如过船一叙。“对面自称汪直的人含笑的发出邀请,自然不认为朱福宁会答应。

不料朱福宁道:“好啊!”

别说他,何公公及船上人都傻眼了,唤一声公主,语气中都是不认同。朱福宁道:“你是不敢上我这条船的,既然是我请你来这一趟,不如我过去和你一叙,凡事说清楚,你我也趁早做下决断。”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