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父皇的好刀(1 / 2)

第133章借用父皇的好刀

朱福宁终于是听到嘉靖那一句话,她自明了其实整个天下都在嘉靖的掌控之中,只不过嘉靖并没有利用这种掌控造福于民。这是相当可悲的一件事。

当然,对于裕王而言,现在也算是可悲。

很快,一群群大臣开始往宫门聚集,恳求嘉靖为南京那些死于百姓手中的官员做主,还有各地接二连三传来的民杀官的事,嘉靖倘若再不管,来日是不是也会有民弑君?

没错,事情已经发生,嘉靖一再拖,本来是说要等始作俑者朱福宁回京之后再议,朱福宁回来了,嘉靖却没有立刻召集官员共同商议此事,要知道眼下朝中官员,无一不惊,无人不怕自己将死于百姓手中。如此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自然是官员们所不愿意接受,也希望嘉靖可以出面想想办法解决。

说来说去,这些人的中心思想只一个,南京的事,各地官员被杀的事,他们要一个交代。

刚开始想要一个交代的不过是几个人,随着时间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宫门前。

嘉靖听说后眼中闪过一道杀意。

交代,什么交代?

杀了朱福宁吗?

嘉靖不得不承认,底下的官员确实越来越无法无天。他们既然想闹是吧,那就闹。

随后,跪在宫门前要嘉靖一定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的官员,一个接一个的被参,参的内容各异。

有强占民田,有纵仆伤人的,还有贪赃枉法的。他们闹是吗?

受害人也都跟在他们的身后,求着朝廷给他们一个交代。试问,到底是官员多,还是百姓多?

声势浩大的官员在看到一个个在他们身后的百姓时,百姓们那憎恨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

一时之间,不少官员都想起南京方面传来的消息,朱福宁在太|祖陵前祭奠,百姓在盛怒之下,冲上在太|祖陵前要了那些他们所怨恨的官员的命。自然,他们没有一个不怕。

这些百姓很有可能也会突然冲过来要他们的命。是以,有人下令将百姓驱散,总也是有人提个醒的,“诸位大人聚集于宫门前要皇上一个交代,百姓在此也只是求一个交代。诸位大人为何要驱赶百姓?官和官也各有不同,不是所有的官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盘算自己得利。

也有人是为百姓着想的。

朱福宁有些做法确实让人不满,但是不可否认一点,百姓蒙冤受屈,求一个公道,天经地义。

“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诸位大人倘若都是清清白白的人,何畏民?“朱福宁是激发百姓藏在心中的怨恨,让百姓都爆发出来不假,可是,没有对不起百姓的人,何畏之有?

有那坦荡的人也不禁质问起这些说要嘉靖给他们一个交代的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交代。

“来人,将这些点到名的官员尽数拿下。"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严世蕃带人前来,手里捏着一道诏书道:“你们这些人贪赃枉法,一应罪证确凿,而今要将你们尽数拿下,有话,和这些受害者说吧。”自严世蕃出面,场面再次陷入混乱。

“严世蕃,你别趁机在皇上跟前进谗言,说什么证据确凿,不过都是你可以直接造假的事。”

一看严世蕃出现,马上有人察觉情况越发不对,严世蕃和严嵩父子是什么样的代表?

他们是嘉靖的刀,嘉靖不想干,亦或者不想出面解决的难事,最后都会由他们出面。

明明这些事和严嵩父子没有关系,严嵩父子何尝不是受害者。因为浙江的事,严家损失惨重。

严世蕃的妻族已经被秋后问斩,早已人头落地,严世蕃难道不恨朱福宁,不怨朱福宁?

所以,几乎跪请嘉靖出面,让他一定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前,太多的人没有料到严世蕃会出现,会掺和这些事的。

而在不远的高楼之上,朱福宁看着被严世蕃下令带走的官,一个两个,都要被以各种各样的罪名拿下。由衷感慨道:“怪不得父皇喜欢严嵩父子。”不问是非对错,只管按嘉靖的心意行事。嘉靖让他们干什么,他们便干什么,谁能不喜欢这样的刀?

何公公瞄了朱福宁一眼,朱福宁察觉到,“有话直说。”“公主为何要让严世蕃出面?"何公公不相信朱福宁不清楚严嵩父子的名声,证据确凿的事,交给谁来都会比严世蕃出面解决要好。“因为事情闹得还不够大。"朱福宁嘴角在不自觉间噙笑。何公公一顿,朱福宁继续道:“严嵩是好是坏,太固定了。我送他一个好名声,才好让他和别人平分秋色。毕竞,他们之前为父皇处处赚钱不容易,我抢了他们的差事,也该为他们找点事。若是无用,他们会极其不安的。彼时也未必不会犯错。”

朱福宁于此时转过身,“既然父皇认为他们父子好用,无论外人怎么看,也该多用用。”

一步一步的走下台阶,朱福宁又补充道:“我们这边最好的刀,可不能成为了别人的刀。”

何公公幽长的提醒,“严家不清白。”

朱福宁道:“那又怎么样?父皇压下所有告他们状的奏本,谁又能如何?再说了,咱们可不兴敌友不分。”

严嵩父子做下的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