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极人臣(1 / 2)

第141章位极人臣

朱福宁坐在对面,似是陷入沉思,张居正并不打扰,直到泡好茶,这才与朱福宁奉上,“公主请。”

一句话让朱福宁的思绪回笼,神色自然的闻起茶香,缓缓端起,轻呷一口道:“张大人称病回乡这些年,许久不曾饮张大人泡的茶,确实有些想念。”张居正浅浅一笑,宛如一具上好的白玉像镀上一层光。“公主,漕运动不得。“张居正一笑后,并没有忘记来此的目的为何。朱福宁继续品茗,张居正自明了朱福宁在等他的下文,继续道:“一地一区,可以连根拔起,但漕运所涉及之广,那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说张大人也清楚漕运的内幕。"朱福宁喝完一杯茶,张居正饶是在侃侃而谈,不忘与朱福宁续上茶,方才答道:“臣知,陛下也知。”对此,朱福宁笑得玩味道:“那你知道父皇也有整顿漕运之心?”“陛下有,但绝不会是现在。“张居正非常肯定,,抬眸与朱福宁对视道:“否则公主在回京之时已经动手。”

朱福宁抬了眼皮不作声,张居正道:“其实公主暂时没有出手之心,否则不会广而告之。”

这话引得朱福宁笑了,她确实没有。

张居正道:“以漕运可以让很多人安分。”一语道破关键,捏住好些人的把柄,让这些人为朱福宁所用,确实是朱福宁的打算。

“暂时不动,比动要好得多。“张居正对于朱福宁一直没有正式接话,不以为然,只将自己想说的一切都说出来。

“言之有理。"果不其然,朱福宁认可的赞许一句,以为张居正说得十分在理。

张居正心下稍定。没办法,朱福宁做事不按常理来论,否则也不会有浙江和南京一事。

也正是因为有浙江和南京的事,才会让朝中大臣们心生畏惧,生怕朱福宁一言不合既开杀。

人要是死了,所谓的名与利都将成空。

追逐于名利之人,要的是荣华富贵,也还有万人推崇。是以,碰上一个像朱福宁一样,一言不合既动手的人,非常让他们头痛。当然,还有害怕。

“我这算是帮你在内阁坐稳位置了。“朱福宁评价之后,与张居正四目相对,神色幽深的开口。

张居正挺直腰,与朱福宁作一揖道:“谢公主。”朱福宁无所谓的道:“方才我与父皇说起张大人。父皇说,张居正此人圆滑老练,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既是人才,自当重用。不过,父皇在考虑,张大人这样一个人才,所求为何?”

张居正并不诧异朱福宁和嘉靖会聊起他。

作为一个臣子,朱福宁和嘉靖对于下方各类人才,要用要防,必是免不了论上一论。

朱福宁能够在张居正面前直说嘉靖对他的种种猜想,张居正如实而答:“位极人臣。”

哎哟,这野心是所有读书人自读书后便有的统一目标。朱福宁颔首道:“不错,足够坦诚。”

话说着朱福宁已然不错眼的盯着张居正,“父皇知道你想要位极人臣,而我所好奇的是,你在位极人臣后想干什么?”干什么?

张居正知道,作为一个参加科举,想要出头的人,他想要位极人臣的事,可以满足嘉靖的好奇。

但位极人臣以后做什么,朱福宁是第一个问及他的人。“像严嵩,还是像哪一个?"朱福宁单纯好奇,她总感觉张居正追求的和别人追求的并不一样。至少眼前这个自她所见便波澜不惊的人,听着大明的官场黑暗,知道民不聊生,他并没有过多的波动,似是早已认清那样一个事实。可是认清事实是同流合污亦或者想方设法改变,这可就有讲究。说张居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确实没有。张居正在送礼和收礼的事情上都能做到投其所好,否则也不可能让人同意让他入内阁。三十而立,入相者哪一个不是四十以上的。要说资历,难不成胡宗宪没有?

甚至论起浙江之功,胡宗宪比之张居正有过之而无不及。就这样,升官的人是张居正,这就不难看出两人之间的差距。张居正这个人,朱福宁认识算是很多年,可惜一直都看不透。“臣志在为大明革新。"张居正想到朱福宁在浙江和南京做下的事,沉默良久后还是如实答上这句话。

朱福宁眼睛瞬间亮了。

大明需要革新,而且是绝对的革新,否则长此以往大明必亡。朱福宁不禁问:“张大人有此心,从前半句不曾透露。”“道来何用?"张居正目光坚定却也透着悲痛。朱福宁能够明白,她难道没有劝嘉靖改革之心吗?可是嘉靖并无此心,说来又有何用?

“此事出你之口,入我之耳,到此为止。"改革不是好改的,自来改革有多少人有好下场?比起昭告天下如何改这个革,倒不如一声不响的做,做成。朱福宁得到这个答案后,看向张居正的眼神不一样了。张居正于此时冒出一问:“臣亦不解公主所求。”可不是,他可以为名为利,亦或者真正心怀天下,朱福宁为了什么?朱福宁眉头挑起,反问:“难道在张大人心中,只有你心怀天下,再没有别的人也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

这话朱福宁绝没有骗人,她见过百姓们所受的苦,又怎么能当作看不见。可惜,她能做的事情太过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