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巾帼不让须眉(1 / 2)

冀州之事,还没传到青州。

连款待王修数日。

见他告辞,独自一人往返北海,刘备有些不放心。

又叫赵云挑选几名精锐骑士,带足好乾粮,护送回去。

临走前,刘备亲自相送。

王修行礼,使君身份尊贵,无需再送。

刘备不听,又走了一里地。

拜别时,说了句:「非为孔郡相,实敬王君也!」

让王修热泪盈眶,眼泪汪汪。

送走王修后,刘备去看了先前投降的黄巾士卒。

当时把他们分开安置,虽在服徭役,开林修水渠,却老老实实。

别的不说,在徭役时,两餐不间断。

对于降卒来说,已经是破天荒了。

以前做顺民时,服徭役别说郡县官府有粮食发放,那是连听都没听过,皆是自己带口粮。

有时赶工期,累死累活,全是义务干活,还要耽误自家农作。

回家一看,稻谷烂在地里。

种的青葵,被人收割走。

家里因服役残废的老父老母,饿死在床上。

想到这,不少降卒就眼里发红。

那些三老丶啬夫为祸乡里,只一刀呜呼砍死,实在太便宜了。

应该割肉放血,让其活活痛死。

有些降卒还听说,平原百姓服役不仅吃的比他们好,甚至还有工钱发放,虽钱不多。

有好奇心者。

纷纷向督管他们的军吏,以及路过的百姓打听,为何平原郡就如此不同?

都是青州人,就你们活的好,我们活的差,凭什麽?

然后才得知,平原郡并非一直这样,从刘使君出任郡相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各种小道消息,在安置黄巾降卒的乡里流传,使听闻者目瞪口张。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刘备沿路看望,许多降卒不约而同,停下手中活,朝远处的刘备行礼。

「刘使君!」

「玄德公!」

刘备轻笑一一点头。

身后的随从刘和,赶紧跟上。

穿过田地,又行了二里,停在了另一队降卒前,目光停留在身高伟岸的妇人身上。

留着浓髯的军吏,骂完偷懒汉,猝不及防见刘备在身后,急忙施礼。

妇人伏身割草,略有察觉,抬头刚好看到刘备。

刘备没有多说,直接招呼其过来。

妇人迟疑了下,才将镰刀放下,踱步至前。

刘备感慨说道:「染渠帅,半年未见,别来无恙?」

染氏低头道:「罪妇仰仗刘使君活命之恩,早已别无所求,只想尽快了结残生。」

刘备微叹气。

眼前这人正是去年攻取梁邹,举军投降的一方渠帅染氏。

因制止另一方黄巾军淫秽军营妇女,才引发了火拼,最后便宜了刘备。

自从她投降后,多有郡吏豪族力劝杀之,好报仇。

刘备不允,解释道:「染氏从乐安而来,所过之处并不滥杀,所杀豪族如按律令,杀之也无罪。」

「况且骗降杀之不祥,刘玄德不为也!」

直接将豪族的嘴堵了回去。

看着不为所动的刘备,他们也没办法。

毕竟刘备剿灭济南黄巾,军民人心归向,还有不少豪族依附,游侠为其奔走,吹牛拍马的扬名。

谁敢站出来跟刘备说不?

豪族面面相觑后,都退了回去,朝廷调令不传,青州刺史也没了。

刘备郡权在握,罢免升迁都是他说了算,还想不想为官为吏。

刘备是真欣赏染氏,丈夫幼子被县中小吏残害后,能强忍悲痛,隐忍不发。

直到黄巾举兵,敢去带路立功,报得大仇。

恩怨分明,不畏生死,有勇有谋,才能屡次晋升。

以女子之身,做到这种份上,可比新莽末年,起义首领之一的吕母。

巾帼不让须眉。

刘备宽慰她道:「人生如白驹过隙,在田间了却馀生虽好,看苍生遭难,染渠帅心有何忍?」

染氏目光有些诧异。

刘备笑了,来日方长,他不急。

曹操能撰写求贤令,唯才是举。

他也一样。

敢不拘一格的择才。

刘备非常认同韩非说的两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数百年前,小小的沛县,难道真有这麽多猛将和治国之才吗?

不是,只是刘邦带着他们走到最后。

看完染氏,刘备又骑马去了少年堂,几月过去,郊外的幢幢房屋,已陆续修建好。

千四百三十一人,分六个区域间隔开。

郡吏眼下忙的抽不出身,只有在战场负伤,三百馀退伍军卒,被刘备安排在这看管。

年岁稍大的少年按军制,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队,言笑不苟的在简单操练。

只有不足十岁的孩童,满是好奇地看着少年们,嬉戏打闹声一片。

见刘备过来巡视,退伍军卒知道刘备治军严谨,操练未结束,不敢擅自解散。

只得更加大声,肃然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