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失约孟德(1 / 2)

荀彧没料到,刘备不按套路出牌。

也不像拜见袁绍那样,上来就讲如何匡扶天下,另立新君。

待扶持贤良宗亲,便可使朝廷焕然一新。

隐晦地拿出了重臣霍光,立孝武皇帝之曾孙,刘询来示例。

之所以天下鼎沸,政局不稳,人心涣散,就是因为先帝不作为,不任用士人,反而倚重宦官干扰朝政。

才使得天下滔滔,国无宁日。

只要寻觅一贤明之主,就能如孝宣般开创了新的盛世,成就中兴之业。

他袁绍遍访各地宗室,就是想找到贤哲之人,可惜一无所获。

幽州牧刘虞倒有贤名,却置江山社稷于不顾。

让他极为痛心。

荀彧面带严肃问他:「袁公如此举措,可曾想过霍光后事不详,霍氏遭劫诛族一事乎?」

袁绍沉吟半刻回答道:「我欲先使女妻之,嫡女贵为皇后,我为辅政大将军,只要管好家宅,不要如霍光夫人那般愚蠢便可。」

接着拍案笑说:「权臣霍光聪明一世,可惜糊涂一时,连后宅也无法管理妥当,舍该有此下场。」

「读史之妙用,我当鉴之,不复为也。」

袁绍对荀彧说了不少。

却并没有把话讲完,说的只是前边步骤之一。

从汉时至今,能嫁女儿给皇帝做皇后的,后来无一不是当朝赫赫有名的显贵。

而袁绍现为五世三公,车骑将军有开府之权,又处于乱世,地位不在三公之下。

即便再前进一两步,也不过到当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地位。

除去霍光,能权倾朝野又生前未遭劫难。

就只剩下昔日的安汉公了。

他袁本初能从一介袁氏庶子,走到今日的地步。

靠的就是不甘人下的好强之心,才将诸多人比下去,在汝南袁氏之中名列前茅。

眼下袁氏子被董卓杀害五十馀口,振兴袁氏除了他袁绍,还有谁能担起重任。

难道就凭待在南阳的袁公路?

那只不过被欲望冲昏头脑的庸人罢了。

袁术虽然身为嫡出,却处处不如他,无论是长相风度,还是性格。

本身心胸狭隘,再加上嫉妒就会丧失理智,被世人所笑。

袁绍想起袁术的种种行为,嘴角含笑。

「公路,我若是你,早就伏首低头了。」

……

荀彧想起与袁绍见面的事,与刘备作比较。

忽然觉得四世三公虽出身好,在其他方面却不如刘玄德。

尤其真挚待人方面,差之远矣。

主择吏,吏亦择主。

就连私下倾谈也不能推心置腹,反语焉不详遮遮掩掩,不知信不过他颖川荀彧。

还是视他可有可无,当成了荀氏的添头。

而刘备以真挚待人。

毫无强迫之意,既无气充志骄,夸夸而谈,反温润细语,娓娓道来。

道明天下兴亡在常理之中,只要掌握方法,便可转危为安。

让他多待些时看看此套方法是否可行。

还以亲友之间的称呼,唤作玄德。

让他颇有好感。

在袁绍处可没被这麽对待过。

那有众多河北名士,还有先投靠的颍川士人,袁本初虽对他也表现极为热情,但也能看出还在自持身份。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已贵为车骑将军丶冀州牧,纵使嘴上不说,心里也难免有些得意自鸣。

荀彧有些为难。

早在冀州他就书信给了曹操,说四月底便能赶到。

如果留在青州,怕就要错过与曹孟德的约定了。

荀彧有些忧愁,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先与曹孟德约好在东郡相见,若不去难免会失信于人。」

「日后孟德怪罪,我无言可回啊!」

「不过……」荀彧有些叹道。

对不住孟德了。

「——即便如此,彧也想留下来,看玄德究竟如何践行,治理天下之法!」

荀彧心中自忖。

正起身子,作揖道:「公盛情相邀彧岂敢不久留乎?颖川荀彧拜见使君!」

话音未落,刘备便已搀扶住他的手。

笑摇头道:「不是使君,是玄德!」

两人相视而笑。

荀彧正想开口。

忽然一壮汉来到窗户外边咳嗽几声。

靠近遥语道:「使君冒犯了,西面有快马传来消息……」

刘备见刘和顾不上在招待客人,便直来禀报,就知西面交战,已到了关键时刻。

即使其进来,接过文牍,当着荀彧的面将欲拆信。

刘和欲言又止,眼有迟疑。

想提醒使君,还有外人尚在。

刘备引见道:「此乃王佐之才的荀君荀文若,日后要事,无需避讳。」

刘和恍然点了点头。

没想到颖川荀彧,拜访完了卢公,竟会选择留在青州。

不是听闻要去兖州东郡吗?

使君如何将其留下的,这可是在颖川也有盛名的士族啊!

也将出仕青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