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牛棚岁月之新年(1 / 1)

在那偏远的山区,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脉仿佛沉睡的巨龙,蜿蜒向远方。山间云雾缭绕,似轻纱般笼罩着苍翠的树木和嶙峋的山石。这片宁静的土地,在特殊的岁月里,却也弥漫着动荡的气息。

汪维义和庄祥子,两个被下放到村里的“反革命分子”,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艰难地生活着。庄祥子曾是城里有名的文化人,一手好字在十里八乡都备受赞誉。然而,如今上了岁数的他,在沉重的身份压力下,已不如当年那般精力充沛。

乡亲们心心念念着过年要有副喜庆的对联,在犹豫再三后,还是找上了庄祥子。庄祥子看着乡亲们期盼又带着些许谨慎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他默默提起笔,写了几副对联后,便累得气喘吁吁,再也无力挥毫。

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失望之色,但很快,希望的火苗又重新燃起。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汪维义。汪维义是城里的领导,平日里就爱舞文弄墨,虽不及庄祥子那般声名远扬,但也写得一手好字。

汪维义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欣然应允,找了一张破旧的桌子,摆好笔墨纸砚,便开始全神贯注地书写起来。不一会儿,一副副寓意美好的对联就在他的笔下诞生。那苍劲有力的字体,那充满希望的话语,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乡亲们的心房。

乡亲们满心欢喜,纷纷提来了菜包子、油包子、红枣、核桃糖等表示感谢。这些在平日里显得极为珍贵的食物,此刻却饱含着乡亲们最真挚的情谊。他们还热情地邀请汪维义有时间了到自家过年,那真诚的话语让人感动不已。

一位乡亲看着对联,感慨道:“这字写得真好,看着就喜庆,有了这对联,咱这年也过得有滋味儿了。”另一位乡亲附和道:“可不是嘛,虽说现在日子苦,可咱也得好好过年。”

尽管处在动荡的年代,物资匮乏,但老百姓在穷也要过年。有人咬咬牙割上三二斤肉,等亲戚来了炒菜吃。那一点点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新年最大的奢侈。一家炒肉,半个村都能闻到香味,于是便有人好奇地去看看。那香味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诱惑,勾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十晚上,鞭炮声震耳欲聋,为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许多热闹。孩子们兴奋地在院子里奔跑着,看着那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过去的一年,憧憬着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人们去走新坟,若谁家老人在这一年走了,便去他们那里祭拜。那是一种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初二则是走丈人,这是多年来不变的传统。在这个年代,走亲戚都是拿包子,因为穷,大家都一样。那一个个包子,虽然简单,却承载着浓浓的亲情。

聚在一起时,人们便聊起了天。谈论着这动荡的运动什么时候过去,他们渴望着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平静。知青们则聊着什么时候能回城,已经六年了,要是结婚,孩子都六岁了。他们感慨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有的女知青等不及,就嫁给了农村小伙,成家立业了。她们放下了曾经的梦想,选择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而有的男知青把农村姑娘睡了,自己找关系调回城了,姑娘想不开跳了井,真是造孽呀。

对于剩下的人,只有等,可谁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在这等待的日子里,他们什么也干不了,心中满是无奈与迷茫。但生活还在继续,他们不能放弃希望。

汪维义和庄祥子看着这一切,心中也有着自己的思索。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们知道,在这牛棚的岁月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等待着希望的曙光。他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有一天,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牛棚岁月里的新年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难忘的回忆。那一幅幅对联,那一声声鞭炮,那一个个包子,都见证了人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守与希望。而这份希望,如同星星之火,终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燃烧成熊熊烈火,照亮整个山村。那山区的美景依旧,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的奋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不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