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戏声中的送别(1 / 1)

在西安的冬日里,寒风瑟瑟,仿佛也在为赵小芳的离去而呜咽。那是正月初九,新年的红灯笼还在街头巷尾摇曳,喜庆的春联依旧鲜艳夺目,可她却在这一片热闹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祁忠国双眼红肿,满脸悲戚,眉头紧锁成一道深深的沟壑,声音沙哑地和众人商量着后事如何操办。祁建国紧抿着嘴唇,目光坚定地提出让她回到牌楼村,和老爷葬在一起,他的眼神中透着对传统和家族的坚守。茶花微微点头,眼里噙着泪,轻声说:“是呢,回去吧,那是她的归宿。”桃花的眼睛哭得像核桃一般,却仍强打起精神,说要请西安名嘴来唱七天大戏。

日子如同缓缓流淌的溪流,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唱大戏的那天。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附近的村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下,远处的道路上就扬起了阵阵尘土。有用牛拉车赶来的,老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车板上坐着一家老小,孩子们兴奋地张望着,大人们的脸上则带着庄重。有人拉着车,脚步匆匆,额头上挂着汗珠也顾不上擦;还有人手里拿着板凳,一路小跑,一心想占个好位子。

戏台上,大幕缓缓拉开。第一场戏便是《三娘教子》,演员一亮嗓,那婉转悲戚的唱词便飘了出来:“王春娥坐机房自思自叹,思夫主想薛郎不能团圆……”台下的老人们微微点头,沉浸在这熟悉的故事中。三娘那坚韧的形象仿佛与赵小芳的一生有了某种呼应,她含辛茹苦,就如同赵小芳在生活中默默付出。

接着,《三点血》开演。激昂又紧张的锣鼓声响起,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把故事中的恩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们时而紧张得屏住呼吸,时而又为角色的遭遇叹息。这出戏里的爱恨纠葛,如同人生的复杂画卷,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随后,《血仇泪》登场。悲怆的唱腔回荡在戏场,演员们声泪俱下的表演,将亲人离散、血海深仇的痛苦传递给每一个观众。那一声声哭诉,像是为赵小芳奏响的悲歌,又像是对世间悲欢离合的控诉。

最后,《周仁回府》的经典唱段响起。“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演员那高亢激昂又饱含深情的嗓音,把周仁的忠义与无奈展现得动人心弦。台下的观众们也被深深感染,有的悄悄抹起了眼泪。

戏场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周围的树上都爬满了孩子,他们像敏捷的小猴子,眼睛紧紧盯着戏台。有的人站在墙上,身体微微前倾,生怕错过一个动作;有的人站在房顶上,迎着微风,戏服的衣角随风飘动。那场面好不热闹,叫卖小吃的声音、人们寒暄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老人们听得入神,摇头晃脑,嘴里还跟着哼唱几句;年轻人也用手打着拍子,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

一旁的皮影戏台下也坐满了男女老少。那皮影在幕后跳跃,操纵皮影的艺人手指灵活,一会儿是单人舞,演绎着悲欢离合,一会儿是双人戏,诉说着深情厚谊。唱腔婉转悠扬,如夜莺啼鸣,又似山间清泉流淌。祁家人穿梭在人群中,端着烟向乡党们发烟,脸上带着哀伤却又强撑着礼貌的笑容。孩子们在人群里嬉笑打闹,手中拿着糖葫芦或是小糖人。可大人们的心思却都在这场为赵小芳举办的送别戏上。风轻轻吹过,带着戏腔飘向远方,那戏词仿佛在诉说着赵小芳平凡又伟大的一生,她的善良、勤劳,还有那些与邻里乡亲共度的时光。阳光洒在戏台上,演员们的脸上闪烁着光芒,他们用尽全力表演,为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台下的观众们沉浸其中,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给演员们的,更是对赵小芳的敬重与怀念。

夜幕降临,星辰布满天空,戏场里点起了灯笼。灯火摇曳中,戏还在继续,那悠扬的唱腔在夜空中回荡,久久不散。人们依旧静静地坐着、站着,陪着赵小芳走过这最后的时光。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戏声再次响起,人们又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对赵小芳的思念,也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这场送别,不仅仅是一场戏,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在戏声中,赵小芳仿佛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的故事也将随着戏腔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直到第七天,戏终人散,但那份思念和回忆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