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或者意外死亡的牛,不然不能杀,否则就是在犯法,要被判刑的。 这样以分封等级定食物自周朝始,其中不难发现,猪肉的地位是比不上牛羊肉的。 牛羊肉以其稀缺和美味,成为顶尖贵族的专属享受,猪肉凭借肉食属性,也占据了底层贵族的餐桌。 不过,真正吃猪肉的贵族,其实少之又少。 正如苏东坡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道尽了猪肉的地位。 原因何在? 首先是畜牧数量的限制。猪的饲养不成规模,与黄土高原畜牧地带的大规模养羊无法同日而语。 而吴国有渔猎,国人大多吃的是海鲜鱼肉。 其次是养殖与阉割技术的落后。 养猪是需要阉割的,称之为“劁猪”,其原理是通过去势改变猪的性格和肉质,便于饲养,增加养殖价值。 未去势的猪不光是长肉慢,而且肉质粗,肉味差,有股腥臭味,令人难以接受。 在养殖与阉割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猪肉自然无法令贵族满意。 总的来说,现在的猪肉还是难登大雅之堂。 “大王,这生蚝的味道不错,大王可以品尝一下。” 坐在庆忌身边的孙俪夫人夹起了一块生蚝肉,放在了庆忌的碗里,嫣然一笑道。 生蚝,也就是牡蛎,其实庆忌是吃过的。 在一些生活习惯上,吴人与越人基本上相近。 如“喜食蛤贝”! 越族中有许多支系都有喜食“蚌、蛇、鱼、鳖、蛤“腥味之物等习俗。 这些都是生活在沿海越人的餐中天然美食,把虫蛇蚌蛤视为上肴。 《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南方越人的饮食方式进行了精辟概括: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东南之人食水产,鱼、鳖、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贝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其实这是古代南北居住环境、食物供应链以及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与食物链供应分不开的,这些贝壳之类动物,现代的名词叫“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