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为不妥。” 还不等庆忌说话,曾参就手持牙笏,站起身反驳了文种的主张。 “我大吴现在缺钱吗?不缺。别的且不说,国库里的钱财堆积如山,串钱用的绳子烂了都没用出去,仓禀中的粟米、稻米数以亿计,够我大吴几千万臣民吃上十多年!” “陛下若是认为各地的官学太少,供不应求,何不直接兴建更多的官学,以此来作为天道教传教所用?” 作为户部尚书,曾参是非常了解大吴现在的财政状况的。 他的说法固然有些夸张,却也足以说明,大吴现如今多么富得流油。 得益于大吴的对外开拓战争,尤其是在灭掉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大量的金银财宝被运回了大吴本土。 诸藩王国也要每年定期向大吴本土朝贡,献上许多的土特产,以及金银财宝。 因为大吴对诸藩王国使用的是羁縻政策,番邦外族的死活,庆忌基本上是不闻不问的。 藩王国,就跟大吴的殖民地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受益的永远是吴人,而吃亏的永远是那些番邦外族。 “陛下。” 这时,左丘明也是出列道:“臣认为,各地兴建官学,以便于天道教传教之事,大可不必。” “天道教之传教,基本上由各地官学的士子以及当地官吏负责,礼拜日就一天,实在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 “教堂之作用,也仅限于礼拜日的传教。” “其余时间基本上是闲置的。如此教堂,建来有何裨益?” “左大人所言极是,臣附议!” “臣附议!” 朝中的公卿百官都认为教堂的作用不大,就连庆忌都是这么认为的。 文种的眼珠子转悠了一下,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如若要在各地兴建教堂,也不必朝廷出钱,甚至无需国人缴纳额外的赋税,只需要以募捐的形式,也可成功。” “我大吴富庶,藏富于民,不说是家家奔小康,却也吃穿不愁。” “少有所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富商巨贾更是不可计数。” “他们作为天道教的信徒,倘若要兴建教堂,使他们能积攒阴德,以便于死后灵魂能升上天国的话,想必国人一定非常乐意。” “不妥!” 让庆忌有些诧异的是,这一次出面反驳文种的,竟然是太子恒。 只见太子恒站了出来,朝着庆忌躬身行礼道:“父皇,儿臣认为,我大吴实在没必要多此一举的兴建教堂,有各地官学的学堂就够了!” “我大吴有国子监、郡学、县学、乡学,大大小小的学堂数以千计,人文荟萃,文化之盛,前所未有。” “学堂其实就是教堂,有何不妥?” “父皇,儿臣认为,我大吴应该是时候开启民智,普及全民教育之事了。” 顿了一下,太子恒又道:“我大吴乃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然真正有机会能读书识字的人,又有多少?” “有多少人想读书,却无书可读?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辍学务农、务工,以至于连字都认不全,更别说是写文章了。” “我大吴的人都有钱,工人也好,农民也罢,甚至是最底层的掏粪工人、扫地工人,他们的基本工钱一个月都有五千,这是最低标准了。” “学费他们交得起,只是为何无书可读?” “因为官学太少,私塾又被禁止,有的人想读书,就只能是偷偷的找个先生教书,一旦被查出来,又免不了遭到官府的严厉惩罚。” “这就导致很多少年无法读书,没有机会读书。” “只有真正天资聪颖,有了成绩,通过层层考核的人,才能从乡学之中脱颖而出,到县学、郡学,甚至是国子监深造。” “有的人连乡学都没读完,只能算是勉强识字。” “他们有求读之心,而无入读之机会,岂不可惜吗?” “……” 太子恒的一席话,让偌大的朝堂瞬间一片鸦雀无声。 开启民智,这在大吴算是一个较为敏an的问题了。 很多年前,大吴君臣就曾经提起过开启民智,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的事情,还不止一次的提起过,却都无一例外被庆忌否决了。 因为大吴用的是法家治国,依法治国。 法家推崇的是什么? 愚民政策! 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