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是个问题。
单纯从生活水平上来说,毫无疑问,南部非洲工人家庭生活水平远超俄罗斯。
1944年的当下,南部非洲工人平均月薪,如果不计入外籍工人的话,没人每年收入大约1000兰特。
别嫌少,大概五年前,南部非洲工人的收入水平,还在大约每年400兰特左右。
也就是说这几年,南部非洲工人的收入,每年在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速度增长。
同样是1944年,俄罗斯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大概200卢布左右,折合兰特——
没办法折合,因为卢布没有加入国际货币体系,根本无法在国际上流通,所以卢布和兰特之间不存在兑换比例。
以物价来衡量也不合适,俄罗斯的物价,自从世界大战爆发后飞速上涨,1942年1月土豆的价格是1.60卢布每公斤,一年后价格上涨到12卢布每公斤,到1943年1月,土豆的价格已经飙升为为40卢布每公斤。
南部非洲的物价一直很稳定,十年前土豆价格四分一公斤,现在九分两公斤。
略有上涨,但是和俄罗斯那种上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而且俄罗斯的工农业剪刀差很严重。
南部非洲最稳定的群体,却恰恰是规模庞大农场主。
所以这两者真的不好比。
不过彼得洛维奇作为一个在开普敦生活了十年左右的俄罗斯人,很清楚的一点是,南部非洲农场主,生活水准远在俄罗斯农民之上。
真要衡量的话,南部非洲一个五百英亩左右的农场,收入大概相当于俄罗斯的一位部长。
所以这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这就是我要说的,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大同,可是在南部非洲,他们已经实现了世界大同,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结构,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巴基卡斯真不是拍马屁,他是真的发自内心认同南部非洲的发展模式。
“我明天要和库尔奇一起去德兰士瓦,这将是我最后的努力——”彼得洛维奇还没有放弃。
德兰士瓦有着南部非洲规模最庞大的兰德矿区,现在工人的数量仍然超过20万,所以库尔奇的第一站就放在兰德矿区。
库尔奇大概不清楚,罗克的发迹点,也是兰德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