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念《酒诰》(2 / 3)

黑闼的部众,人数一直不多,士气却高的惊人。唐军两千多人,都打不过他百来个手下。事情闹大之后,李渊立刻派人镇压,但又担心李世民功劳太高,故意不让他去,调动附近的将领李神通等人去迎敌。

唐军人多势众,军阵延绵十余里。刘黑闼的人少,为了防止被包抄,尽量拉宽正面,竟然把纵深减少到了单行,背靠河堤迎战。开战时唐军趁着风向有利,开始冲击,却迟迟不能打穿这个疯狂的阵型。僵持了一段时间,风向逆转,吹向唐军,刘黑闼部趁机反攻,唐军大败,李神通逃走,士卒军械损失了三分之二。

在整个历史上,都少有这么离谱的战斗。像后世有名的“细红线”,其实就是时人的炒作,双方都没打起来。这种实打实的交锋,实在是太少见了。

唐之后,金刀谶逐渐没有之前那么出名了,但大家对此还是有记忆的。紫帐汗国建立的时候,就声称,卯属木,刀属铁。汗室的先祖,取蒙古语中发音近似的“铁木金”作为名讳,同样也是“卯金刀”的意思。他们从秦地来,要到大秦国称王,顺应古老的预言,在世间振兴王道。

只是,中原人听得懂这些,欧洲人却不然。这边的文盲程度高到惨不忍睹,绝大部分人连本地两代人之前的历史,都两眼一抹黑,何况这么冷僻的东西。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影响力,也就是在内部当做个传统,这么流传着。

郭康也不知道他们当时怎么想的,不过既然形成习惯了,那就也就这样了。

这刀和其他礼服配件一样,属于重要仪式上才需要携带的,但狄奥多拉非要他天天挂着,好像就得炫耀得让全城都知道一样。不过,郭康确实不是喜欢显摆的人,她不管的时候,也不想这么张扬。

现在,朝廷已经开始组织军团,郭康因为之前叛乱中表现出色,得到了个千夫长的任命,今天那身衣服,就是这么来的。不过郭康自己,同样觉得这张扬过头了。

军团里的千夫长,已经算是高级职务了,对应的是地方上的战团长。他这个职务,比其他伙伴都高了不少,甚至比他义父和叔叔们,都高。

紫帐汗国的军官名称,也在模仿古罗马时代的编制,以此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很多军职乃至虚职,都用了起来。

在古典时代,军团长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元老和总督们挂名的职务,实际指挥是由军团副将,和六名将校负责。在他们之下,还有各种履行特定职权的军吏,和各个百夫长。不过,这个制度已经太久远了,长期以来,军制和官职名称经常变来变去,出现名不副实、乃至编制倒挂的情况。而到1204年之后,东罗马那个样子,估计也用不上这些东西了……

而实际上,紫帐汗国的真正编制,是基于李卫公兵法,然后根据本地情况和几代人的经验,逐渐改出来的。比如他们的军团长和六个将校,就对应着唐朝七军制下,中军和左右虞候军、左右厢四军的统帅,其实就是换了个罗马名字……

当然,这也没什么丢人的。战争里只有第一,所以大家总会趋同发展。优秀的制度,也会一直沿用。这也是兵法相对于其他一些学问,不太相同的地方。

春秋战国以来,战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兵法的需求也日渐增长,不过汉朝之前,兵家著作还没有系统的整理。汉初,高祖派韩信亲自主持,搜集各种兵书,加以汇总整编,第一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到三国时,诸葛亮长于练兵,所用军制被晋朝人采纳,此后各路势力也纷纷模仿,直到唐朝。唐初,李靖又在诸葛亮的兵法基础上进行改进,这套制度到元朝时都有影响。

而下一个经典的体系,得到明朝中后期,戚继光编订的制度了——这套东西一直用到近代,才被西洋兵法取代。

可以说,每个经典的兵书,都是历史上几百年一见的天才人物,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的成果。不去参考借鉴,才是浪费吧。

当然,紫帐汗国的兵力,远没有唐朝那么充裕。军团的大小,也并不一致。大一些的军团,每个将校手下能加强到两个千人队,实际人数能达到两千多人。当年攻打匈牙利的灭国之战里,巴西尔三世亲自率领的军团,就拥有一万五千名士兵,加上赶来助阵的塞尔维亚骑兵,总兵力达到了两万的规模。

不过,限于双方的人口,欧洲这边的战争基本用不上这么大规模。大部分军团,将校就是千夫长兼任的。军团的人数,也少了许多了。

所以,郭康才觉得,自己的官职提升得太快了,担心破坏了以往大家默认的习惯,让其他人不能接受。不过脱欢和狄奥多拉说,这不是他初战的职务——他的初战不是在埃及,而是在大都。这个职务,是考察了他的战绩和表现之后,才正式授予的,等于已经打赢了一场关键战斗,受到了提拔,那自然会比他父辈初战时高。其他人也都知道这件事,不用担心什么。

这样一说,郭康也只能答应了下来。不过,离开皇宫之后,他还是收起了那个花里胡哨的头盔和佩刀,觉得后面也不用不上了。

一路上,城里人都在忙碌着。看起来,秩序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不过,在一条街上,还是有一大群人,正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