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一般也就是1000~3000字,韩鑫这次的新闻才写了两千多字,删删减减三个小时差不多就能写好,他是六点半到的公司。
韩鑫和郭坤虽然看对方不顺眼,可赵岚在场,又镇压着,两人只能若无其事地寒暄几句。
然后赵岚和韩鑫就打算离开公司了,毕竟明天一大早就要赶火车前往首都,至于郭坤,他还有不少工作,安排好了才去首都和赵岚会合。
等彻底离开了郭坤的视线范围之内,韩鑫还是忍不住吐槽他,“刘明杰的眼睛果然很毒,郭小黑这个名字实在太适合他了,脸上笑嘻嘻,心里不知道怎么想的。”
赵岚无语地反驳道:“未婚夫,你刚才也是脸上笑嘻嘻的。”
韩鑫笑了,“我脸上确实是笑嘻嘻的,可是我心里的所有想法,你都看得出来,我还可以说给你听,我是小人坦坦荡荡,他是阴沉腹黑,什么事都只能埋在心里。”
这个话题再深入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毕竟郭坤的工作很重要,她现在不可能真的让人家滚蛋,说了只会让韩鑫发愁,所以把话题引到了韩鑫写的新闻上。
“你是要写东北三省下岗工人情况的新闻吗?可现在正规的报纸都没有具体报道过,估计是上面不想爆出来引起恐慌,你发出去,不一定能被录用。”
作为一个文艺创作者,赵岚对时事新闻还是很关注的,每天都会过一遍新上的新闻,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看到有关东北三省下岗工人情况的正规报道。
这绝对是个轰动的新闻,不可能没有报社感兴趣,既然正规的报纸没有报道,那就说明上面有意压下。
像赵岚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听到有数十万工人下岗,也不由得心惊肉跳,更不用说其他普通人了。
韩鑫对赵岚摇了摇头说道:“新闻发过去之后,编辑会审核的,能发就发,不能发也没有关系,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而且我没有直接写那边下岗工人的具体情况。”
赵岚也没有问他写了什么,而是回到家之后直接看了韩鑫写的新闻稿。
可以说这不像是一篇新闻稿,而是像一篇回忆录。
上面罗列了很多的口述,有些人成为了擦鞋工人,最后积攒资本开了鞋店;有人进入餐馆端茶倒水,学着点头哈腰招待客人,最后成为销售人员;
还有人向亲戚东借一点、西借一点钱,开了一个盒饭摊,到处卖盒饭,攒到钱后开了一家餐馆;最特别的是还有人去卖鸭架,这些东西原本只能拿去做饲料,但他们做成了鸭架连锁店。
当然还有更多人继续等待政府的安置,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走上了偷鸡摸狗的歧路;
赵岚聪明地意识到,韩鑫写这篇记叙形式的新闻稿的目的,他是想通过这篇新闻,引导那些在等待国家安排工作的人走出来,学着自力更生。
赵岚叹了口气,对韩鑫说道:“虽然你这么写很隐晦,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揭露了东北三省许多工人下岗的事,这篇新闻稿还是不一定能被编辑录用。”
韩鑫对赵岚来笑了笑,“你看我如今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并不缺那点新闻稿费是不是?”
赵岚立刻就明白韩鑫的意思了,他并不想赚这个钱,只是想写这篇新闻。如果能报道出去当然好,报道不出去的话也没关系,他只想尽到作为作家的责任。
在历史的洪流中,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已经非常难得了。
她想了想,对韩鑫说道:“肯定有很多报社都想报道这个事情,只是碍于国家的施压都选择隐忍不发,你现在的名气挺大的。
而且你这篇新闻并没有直白地写东北三省有几十万人下岗,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拿你这篇新闻去试试水。”
韩鑫还没有明白赵岚说这句话的担忧,听到赵岚说自己的这篇新闻可以被录用,顿时就露出了高兴的神色。
赵岚叹了口气,双手环住了他的脖颈,在他的唇上亲了一下,提醒他道:“你怎么那么笨,还没有听出来我的意思吗?”
看着赵岚眉头紧皱的模样,又想起她说很多报社不敢报这件事情,可能会拿自己的新闻去试水,下意识就想到一个词语,枪打出头鸟。
“你是怕会影响我的小说吗?”韩鑫问道。
赵岚点点头,“你这个小说也许会半途腰斩,那你就上不了节目,也推销不了自己的书,凌桥花园的房子也买不了。
而且现在追你小说的人越来越多,写这篇新闻是你自作主张,如果影响到你的小说,你的书迷一定会怪你多管闲事,到时候你的名声可能就臭大街了。”
“小说看一半,突然中断,可是很招读者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