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尔虞我诈(1 / 2)

诸葛亮言道:“张辽先为顾全大局而退,但回营时见只身而逃,定然心灰意懒,有求死之心。今日与吾当面相对,却又功败垂成,吾料其必定心有不甘,索性再来殊死一搏。”

关羽丹凤眼猛地睁开,吃惊地看着诸葛亮:“不想军师平日飘逸绝伦,超然世外,却也深知吾等武人心意。”

诸葛亮笑道:“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吾虽不如二位将军雄烈,然豪壮非止武勇,唯心存大义,胸藏正气而已!”

一席话说得关羽长髯抖动,心中似乎惊涛涌起,浑身一凛,抱拳道:“先生一言,令关某茅塞顿开。”

诸葛亮反倒一怔:“云长何出此言?”

甘宁刚才明显感觉到关羽身上有杀气闪现,却见他态度谦恭,疑惑道:“云长自从读《道德经》以来,便总有些神神叨叨,我看你还是继续读《春秋》的好!”

关羽无暇理会甘宁的调侃,正色道:“某今日方悟将相和真谛:廉颇虽勇,却反敬蔺相,乃因其气节刚烈,胸藏大志也,文武相和,实则便是意气相投。关某向来轻蔑儒士高谈阔论,华而不实,实因未有如先生这般通达明睿者,听君一言,方知山外有山,人上有人。”

“云长有此感悟,已非昔日解良武夫矣!”

诸葛亮想不到关羽此时竟有如此领悟,不由心中宽慰,若真能收敛其高傲的秉性,关羽足比韩信、卫青,实乃大汉之幸。

甘宁想自己当年弃武从文,读书当了几年主簿,依然没什么进步,看来还是不如关羽心性坚定,忙道:“军师,那个……可否将《道德经》也借我一观?”

诸葛亮笑道:“兴霸若有兴趣,可观《老子想尔注》一书。”

甘宁摆手道:“我不看军师想的书,只想看看《道德经》。”

诸葛亮哑然失笑道:“此书乃汉中张鲁所著,专为注解《道德经》成书,正适合兴霸翻阅。”

甘宁这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嘀咕道:“这老子真会起名,想占老子便宜不成?”

此时晚饭已经做好,诸葛亮叫来陈到、夏侯兰,众人边吃边商议,若能拿获张辽,取中原易如反掌。

数九寒天,将士们冒风等了一夜,却毫无动静,天明时分,士兵大多冻僵,心有埋怨。

甘宁回营言道:“我看军师多虑了,张辽回去养伤,哪还有余力出兵?”

诸葛亮却摇头道:“若非贾诩识破吾计,便是料定云长要去劫营雪耻,曹军亦于营中设伏。”

关羽抚须道:“军师言之有理,张辽不出,某若去劫营,恐遭暗算。”

甘宁抱拳道:“管他曹军如何,只张辽一人独木难支,末将先领兵去攻营,占住舞水,围攻昆阳,则摩陂兵马便可趁机北进,迂回攻许昌。”

诸葛亮遂命甘宁领兵交战,又吩咐夏侯兰去打探情报,关羽留守大营,养精蓄锐,看曹军形势再准备对敌之策。

曹军也在营中白等一夜,张辽稍微恢复精神,但损兵折将,情绪十分低落,双目布满血丝,偶尔望着营外出神。

贾诩神情凝重,抚须叹道:“孔明虽年轻,却深知兵法,不来劫营,恐早有准备,将军昨夜若出兵,恐有去无回。”

张辽收敛心神,蹙眉道:“关羽有诸葛亮为谋,进退有度,恐一时难以退敌,不如还退守昆阳,以防万一。”

贾诩摇头道:“摩陂已失,一旦兵退昆阳,关羽必来围城,若分兵取颍川各地,则如江河决堤,以将军一人之力,恐难顾全大局。”

忽然洛阳派人来报,荆州军又派兵伊阙关,足有两万兵马。

张辽疑惑道:“莫非诸葛亮用声东击西之计,大动干戈兵进中原,实则有意图谋洛阳,西取长安呼应刘琦?”

贾诩揪着胡须思索道:“伏牛山地势复杂,就算拿下伊阙关,要攻洛阳谈何容易?一旦被我断粮,人马困于洛阳,必死无疑,此必是疑军。”

双方几次交手,彼此心生忌惮,都知对方每次出兵,必有深意,绝非一眼就能看穿的目标。

张辽想的少些,顿觉思路开阔,言道:“看来诸葛亮此举与派江夏兵攻武胜关一般,是为牵制兵马而已,只要关羽不能进兵,其余各路人马不足为虑。”

“倒也有理,当以不变应万变!”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的局势,贾诩微微点头。

心里却总觉得有些不对,诸葛亮奇袭伊阙关失利,已有重兵把守,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正商议之时,营外鼓声大作,张辽出帐观看,却是甘宁领兵前来,传令全军布阵严防,不得出战。

甘宁打马上前,大笑道:“张文远,汝昨日袭营,偷鸡不成蚀把米!张虎今被某所擒,若想他活命,速来归顺。”

张辽暗自咬牙,沉声道:“但食王禄,当报王恩,大丈夫为国捐躯,不过全节而已。吾儿并非贪生怕死之辈,要杀便杀,何必多言?”

甘宁暗生敬佩,言道:“张辽,曹贼篡逆,你何必助纣为虐?我念你父子忠烈,一命换一命如何?”

张辽问道:“此言何意?”

甘宁言道:“只要你束手就擒,或当场自刎,我可将张虎放回,也算为你张家留下香火……”

“混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