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大秦安国氏(2 / 3)

朝敌视的吕嘉以武致乱,这样就有充分的理由乘机出兵灭掉南越国,却不失自己提倡儒仁治国的帝王形象。

该支安国氏族人后在两汉时期即已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皆尊奉汉安国君侯公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时期西域昭武九姓之安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在史籍《安平志·名宦政绩名臣传》中记载:“安连济,其祖安金藏。连济入宋为御乾,开宝中徙居安海。”安金藏在史籍《新唐书》中有传记,但其先世的族属,史乘失载。

1981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的洛阳市龙门发掘安金藏之父安国菩夫妇墓,墓中出土了《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以及一批文吏俑、武士俑、镇墓兽、驼俑、马俑、男女侍俑、罗马金币、玛瑙珠、铜镜、开元通宝钱等文物。从墓志铭考古得知,墓主安国氏,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匈奴,衙账百姓归中国。”曾祖讳钵达干,祖讳系利,其父名讳失载。

在《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中所指的“安国”,据史籍《新唐书·西域传》中记载:“康者……君姓温,本月支人,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昭武九姓”,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于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九姓方国政权的总称,公元六世纪后期,昭武九姓隶属于西突厥。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派遣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烈(字定方,公元592~667年)、右领军郎将薛礼(字仁贵,公元614~683年)、右屯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突厥奚利邲咄陆可汗,公元?~662年待考)、左屯卫大将军兼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等统军征讨西突厥。

至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苏烈指挥唐军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东北部)彻底击溃了西突厥本部大帐,燕然副都护兼副将萧嗣业在大雪中率军持续追擒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公元?~659年待考)于昭武九姓之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在唐王朝灭了西突厥以后,原来隶属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国纷纷归附于大唐王朝。至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唐高宗设置了康居都督府,任命原来的康国王国为都督,然后在东安国设置了安息州,任命原来的东安国国王为刺史。这个东安国故址就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省,后其国人中有相当多的民众后来迁入中原,遂以原国名为汉化的姓氏,称安国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安氏(见本书“0079姓氏略考-安姓”的有关章节)。

在《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中还记载:“君时逢北狄南下,奉敕遄征,一以当千,独扫蜂飞之众。领衙账部落,献馘西京。”这是匈奴薛延陀部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进犯河套地区后被唐朝军队击败的记载: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部发生内乱,唐太宗以江夏王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以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率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芘何力率领凉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率领所部兵,分道并进,以击薛延陀部。安国菩当时“领衙账部落”参加了这场战争,并配合唐朝军队取得了全胜。

安国菩后在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农历11月7日逝世于长安城金城坊,终年六十四岁,以其年农历12月11日窆于龙首原南平郊,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由长安迁葬东都洛阳,与其妻何氏合葬。

安国菩之妻何氏,“其先何大将军之长女,封金山郡太夫人。”何氏亦属昭武九姓,其父名讳失载。何氏在武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农历1月20日逝世于洛阳惠和坊,终年八十三岁,是年农历2月殡于洛阳城南敬善寺东。

关于安国菩之子安国金藏,在新旧两《唐书》中均有传记:安国金藏为京兆长安人,在太常工籍。

唐武周则天顺圣皇后武曌称制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少府监裴匪躬、中官范云仙坐私谒皇嗣李旦(唐睿宗,公元710~712年在位)有“异谋”,则天皇后下旨左台御史中丞来俊臣(公元651~697年)彻查,安国金藏为证明李旦“没有异谋”,在酷吏来俊臣要对李旦身边的人臣实施刑讯时“大呼曰:‘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遂引佩刀自剚腹中,肠出被地,眩而仆。”则天皇后闻知后“大惊,舆致禁中,命高医内肠,褫桑紩之,阅夕而苏。后临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尔之忠也。’即诏停狱”,那李旦因此免却一场大难。

安国金藏后在唐景云中期(公元710~711年)晋生为右武卫中郎将,简姓安氏,称安金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