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隐士越,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有高人越,隐伏于北唐,因氏。汉时有北唐于真治京氏易。” 至于这位叫越的高人因何要隐居于北唐(今山西平阳),既然已经隐伏起来了,又为何被那么多的史家所知,就很难考证了。反正,其后裔子孙以先祖隐居之地的名称为姓氏,称北唐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唐氏,世代相传。 第二个渊源 源于古西羌族,出自秦、汉朝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北唐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北唐部落,属远古西羌民族的一支,汉、魏、晋、唐时期以“北唐”为其部族名称,后逐渐分化,分别融入吐蕃、匈奴以及汉族,时称北唐族,或北唐氏。 后来,衍居于青海地区的北唐族人大多加入了回回教,其中的一个分支为著名的昂拉部落,却改姓为项氏,其演变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 源于祁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北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汤时期,有韦国、南唐、北唐等小诸侯国,皆忠于商王室,而且关系密切。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的记载。史学家认为这个“唐国”指的就是“北唐国”(今山西晋阳),当时其国力比较强盛,其境出产骏马,这在史籍《汲冢纪年》(竹书纪年)中有记载:“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骊马,是生騄耳。”“騄耳”,就是行速极快的良马。而位于北唐国南方的南唐国(今山西安泽,一说今山西临汾)则比较弱小。 在商王盘庚子甸(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401~前137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而将国号更称为“殷”之后,晋南地区成为殷商王朝的王畿之地,与位于晋中的北唐国关系更为密切。到了商王武丁子昭执政时期(商高宗,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迁封韦国国君刘贡(姬贡)于夏墟(今山西夏县),亦称唐国,也就是西唐国,并封其子至韦邑(豕韦,今河南滑县),成为子姓韦国。这样,在商王朝时期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这三个祁姓的唐国,国君均为上古贤帝尧(尹祁放勋,唐尧,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2357~前2258年在位)的后裔。 周武王姬发于商末帝子受辛三十二年(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12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灭商立周之时,北唐国随之灭亡,之后其国人多以故国名“北唐”为姓氏,称北唐氏后大多分别省文简改为单姓唐氏、北氏,其中唐氏居多,皆世代相传,皆尊奉尧帝为得姓始祖。 北堂昙度 北堂惠蓉 北堂正音 北堂存义 北堂向丽 北堂知柔 北堂达伟 北堂亚芬 北堂曰庠 北堂远游 北堂继曾 北堂元芳 北堂山僧 北堂玢 北堂世钰 北堂寿王 北堂文休 北堂自贵 北堂时育 北堂亚蒙 北堂梦辉 北堂瑞德 北堂红国 北堂忠贤 北堂永发 北堂浔德春 北堂广深 北堂敬洪 北堂君信 北堂定方 北堂雅丹 北堂文正 北堂奔 北堂仁成 北堂延赏 北堂子木 北堂哥术 北堂幼武 北堂俊祥 北堂垠 北堂本干 北堂钟明 北堂开梅 北堂洪超 北堂振礼 北堂友志 北堂关华 北堂泰真 北堂抗 北堂雄兵 北堂如珂 北堂登泰 北堂谊甫
第523章 太原府北唐氏(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