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氏复姓是非常古早的姓氏群体,今已不再,多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阪氏、坂氏、泉氏,融入各氏大家庭,族人多以巨鹿、彭城、河南为郡望。 得姓始祖:炎帝、黄帝。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单一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上古炎黄大战之阪泉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阪泉,即传说中黄帝部落联盟与炎帝部落联盟大战之阪泉之野,史称“阪泉之战”。 阪泉之野,历史上其地望有五:⑴今山西省阳曲县。⑵今河北省涿鹿县。⑶今山西省运城县。⑷今河北省延庆县。⑸今河南省孟津县。 东汉末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玚(字德琏,公元177~217年)在《灵河赋》中,有“涉津洛之阪泉”的名句,所谓“灵河”就是黄河,说明阪泉之地应为黄河之滨的一个湖泊,其位置当在今孟津县黄河段。 另外,在今延庆县的张山营镇有两个村庄,分别叫上阪泉和下阪泉,它们过去是一个村庄,就叫做阪泉村,那里也可能是阪泉之战的战场。 还有许多学者皆认为,阪泉之战的地点当在今山西运城市,其理由是:运城的解州镇在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朝时期设置为解县。按纺织文献《解县志》的记载:“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 阪泉之战,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即公元前三世纪的一场战争。是在黄帝与炎帝联合战胜蚩尤九黎族,平定了叛乱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战役。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在阪泉之野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交战,成为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一场战争。 汉朝史学大家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前86年)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当时,炎帝与黄帝各自带领部族厉兵秣马,准备着一场厮杀。黄帝部落拥有风后、大鸿、力牧等名将,又有一支在历次战争中磨砺出来的精锐之师,更有众多部族的支持,而炎帝部落的军队则是拼凑而成。 阪泉之战没有炎黄联盟与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战那么激烈,但仍然在长达三年的时间中经历了三次大战役,炎帝的军队才最终溃败,且炎帝被俘获。但黄帝仰慕炎帝部落联盟的中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于是义释炎帝,炎帝率全族皆降,形成了新的炎黄部落联盟。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酋首皆推举黄帝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农氏。在史籍《商君书·画策》中记载:“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由此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黄帝的这种新秩序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酋邦王国。按典籍《管子》的说法,为了统治这个由万姓部族联合而成的酋邦王国,黄帝任命了负责管理天相、仓廪、手工业、农业、兵马、监狱的“六相”,并以风后、大鸿、力牧为三公,以仓颉为史官,创建了“中央官制”,虽然还远不是“中央集权“,但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仍有效地发挥了领导集团的作用。 为了统治东抵大海,北至大漠,西极流沙,南到江南的庞大王国,黄帝将都城建在河洛即“河南”,史籍《魏书》中引另一位推进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公元471~499年在位)之语即:“黄帝都河南”。之后,黄帝开始亲自巡狩四方,整个社会呈现出大融合、大变革、大发明的文明曙光,最终于荆山之阳铸宛胊宝鼎三座,分别命名为“天”、“地”、“人”,高达一丈三尺。最后,黄帝薨于荆山(今陕西富平),人们将其安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 阪泉素月 阪泉延中 阪泉文祐 阪泉之平 阪泉用礼 阪泉仙枝 阪泉绎 阪泉神祐 阪泉九万 阪泉淼 阪泉山端 阪泉槐亭 阪泉军凯 阪泉荣起 阪泉叔荣 阪泉文禾 阪泉贞度 阪泉自敏 阪泉文昭 阪泉维栋 阪泉鼎黄 阪泉大冶 阪泉从寿 阪泉一谦 阪泉艳阳 阪泉承皓 阪泉正岳
第566章 河南郡阪泉氏(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