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第 91 章(3 / 6)

太子爷,扎老心了!

胤礽将嘴角抿的直直的,点了点胤褆交上来的这份报告,直截了当地说道:

“现在,孤以为大哥所写的这份报告,正好可以应对当前局面,不知诸位可有什么异议?”

众臣的想法在心里头千头万绪,可是一个也没有出口。

而康熙听到这里,将所有人的报告汇总了一遍,但随后,康熙竟然觉得这里面唯一可取的还真是只有胤褆一个人的报告。

毕竟,按照前面迎接外邦来使的宴会上来看,康熙堂堂一个皇上都可以不要脸面,耍赖皮,哪里会在乎后世的名声呢?

偏偏这些大臣们总是拘泥于这些小节,实在是有些……不知变通了。

“太子爷,您这话就有失偏颇了!大阿哥报告虽说颇有新意,可实则锱铢必较,实在是有些过于不仁义了。”

有一个人开了口子,其余众人才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

非是他们不愿意行商贾之手段,而是他们既要顾虑后世之名声,又要考虑邻国之邦交啊。

他们殚精竭虑,多么伟大!

“暂且不论后人如何评说我大清此举,只太子爷所说这事,一旦成型,那咱们与周边邻国的情谊也就只剩下了这点子做买卖的情谊了!

若待那以后我大清需要相助之时,那些邻国坐山观虎斗界是该如何是好?”

“正是如此,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倘若如此行事寒了周边邻国之心,届时,我大清岂不是连个守望相助的邻国都没有了?”

……

大臣们的顾虑一一严明之后,胤礽脸上的面色却是愈发成凝。

他恨不得直接告诉他们,别说这一波大清薅了邻国的的羊毛就会让邻国寒心,只依大清此前如此丰厚的赏赐,倒也不曾见之后大清危难之际,有那同进同退的好盟友!

虽说也有后世子孙实在不争气的缘故,可是在大清国苦空虚之时,都不吝啬于将大笔的赏赐送给前来朝贡的小国。

可……又换来了什么?

不过,眼下这些事,胤礽不不方便说罢了。

“纵观前朝,也曾厚抚臣国,四夷臣服,可是,吾辈先祖开国之迹,诸位又可曾见过有一二为战之国?

大人们,时代变了!如今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短暂的利益,远远达不到诸位口中所说的守望相助。只有永恒的利益,才能结为永恒的盟友。”

胤礽直接站起来,一双水杏眼淡淡的扫过所有人,那其中的锐利锋芒让众人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俯身恭听:

“孤之所以赞同大哥所说之法变,是因为大哥的报告之中,虽然手段有些粗糙,但是这样的行为并不会让邻国与我大清离心,反而会加深我们之间之间的联系!

在如今诸位尚且有机会拘泥于规矩体统之时,孰不知,在那遥远的另一片大陆之上,已经有人一面贩卖着当地的原住民,一面用尽所有狠辣手段,将那一片土地上的最后一丝利益榨取的干干净净!

诸位也不妨猜猜,在这样疯狂的资源掠夺与资本积累的情况之下,我大清可会迟早有一日被人追上,被人压着打?”

大概是因为胤礽的语气太过于悲凉,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这样的事儿是不是会真的发生,一时之间不由失神。

康熙这会儿也是不由得愣了一愣。

此时此刻,他仿佛看到自己的眼前浮现了这样一段画面:

那些生就不同发色、不同眼珠的外邦之人,在另一片土地。用尽所有血腥很辣的手段,榨取着那片土地之上每一个人的血汗。

最后,这些血汗凝聚成了掠夺者手中沾着血的金子,而这些金子将会被用于制造炮弹船只等等,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而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来到大清的国门之前。

“汗阿玛,您是如何想的?”

胤礽见自己说完那一段话后,所有人虽然心中颇有顾忌,可还是都不约而同的闭上了嘴巴,低下了头,如同终于无声认同这件事一样。

但是,胤礽仍然觉得胸口憋闷的慌,他多么希望他说的只是恐吓之言?

可是,没有谁胤礽更清楚,清楚他说到他所说的不是谎言,而是血淋淋的未来。

胤礽在这一刻,只觉得胸口闷的像是填了无数块石头,狠狠的下坠。

他不由看向了一直对这件事未曾发表见解的康熙询问着。

他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坚定的支持自己。

而康熙随着胤礽的询问声,回过了神,他看着胤礽眼中的红血色,想起脑中方才浮现的画面印,康熙结结实实的打了一个哆嗦,最后一字一顿的说道:

“太子的顾虑不无道理,且昨日朕观诸位爱卿对于外来使于我国大肆敛财一事义愤填膺,想是对此事也颇为厌恶。

朕,不怕后人如何评说朕锱铢必较,拘泥小节也成不了大气如何,更不怕遗臭万年。

今日这一切便依太子所言,所有恶名,朕尽数背了!昏庸也好,吝啬也罢,诸位也不必在议!散了吧!”

朝臣们听到这里,已经听出了康熙语气之中的坚决,当即也不敢多劝,只能纷纷起身告辞。

只是,临走之前,他们皆是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