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娴妃低声问道:“要说这千叟宴如果能在屋子里头就好了,起码要暖和得多。在屋子外头的话,火盆也不知道够不够用。”
娴妃看出她的担心来,迟疑道:“内务府应该会准备这个吧?让人问一问就好了。”
她扭头让石榴去问一下,平日跟内务府打交道不算少,都是石榴传话的,去问一问倒也无妨。
内务府总管倒是被问住了,他们想着老叟围着炉子吃锅子就该暖和了,怎么还需要另外准备火盆?
石榴就答道:“炉子前头是暖和,后头却见风。都是年迈的老者,吹着冷风可不是开玩笑的事。要是他们参加过千叟宴之后有什么事,对皇上的名声有碍,这就要归咎在你们头上去了。”
毕竟准备火盆这样的事是内务府的职责所在,他们没准备让老叟们冻坏了,那就是内务府的问题。
乾隆一个不高兴,内务府就得倒霉了。
内务府总管连连拱手道:“多得石榴姑娘提醒,我这就去准备准备。”
他苦着脸,锅子还在加紧做着呢,好在火盆倒是够了。
上千老叟需要百个锅子,也得至少百个火盆才行。
好在锅子得一样,火盆倒不必,四处勉强凑一凑,好歹还是能凑上的。
皇后听说这事是娴妃问的,后来叫她过来处理宫务的时候不由问起。
这才得知是沐瑶担心老叟们冻着了,娴妃才帮着问了问内务府。
显然内务府没想过这回事,就没准备了,这会儿准备还来得及。
皇后就笑着点头道:“纯嫔妹妹心善,倒是很为老叟们着想。”
内务府就是为了办差,只要乾隆挑不出毛病来就行了,哪里会如此体贴入微呢?
乾隆更不可能在意这个,可以说压根就没注意到,他想要的就是一个热闹的场面罢了。
回头皇后就跟乾隆提起此事,笑着道:“纯嫔妹妹心善,还为皇上分忧。想想那些老叟在千叟宴后回去家乡,必然会口口相传皇上的恩德。他们回去后比之前更是精神奕奕,乡人哪怕没能有幸目睹圣颜,也与有荣焉。”
言下之意,要是老叟们给冻病了,回去病恹恹的,再大的人荣耀就缺了个口口相传的源头了。
乾隆挑眉笑道:“纯嫔确实用心,连这些细枝末节都想到了,内务府办差的还不如她来得细心。”
好在他暂时没有责罚内务府的意思,不过也让李玉去敲打一番。
沐瑶都帮忙想得那么仔细了,要是千叟宴还没能办好,老叟们出什么问题,就是内务府的错了。
内务府冷不丁身上多了一个锅,总管吓得冷汗都要下来了。
他嘴里发苦,一时明白要不是沐瑶提醒,这些老叟冻着就不好了。
一时又觉得她要没提醒,就谁都不会想到这个。
那些老叟们回到家乡去,谁还会在意他是病了还是死了呢?
李玉冷眼一瞥,多多少少就能猜出内务府这总管的心思,冷哼道:“你还觉得娘娘多事了吧?想想皇爷爷当初的千叟宴办得是妥妥当当的,回去的人口口相传,四处称赞。要是这次还不如上回,你说让皇上怎么看?”
是觉得乾隆不如康熙,还是底下人办事不如以前?
大冬天的,内务府总管后背的冷汗都出来了,连连点头哈腰告罪道:“是小的想岔了,多得李伴伴提醒。”
李玉冷笑道:“紧一紧你的皮,别怪我没提醒你,这事回头要是办砸了,你这脑袋就别想要了。”
“是是是,”内务府总管连连应下,亲自送李玉出去后,回去拼命敲打了底下人一番,火盆也仔细看过,又让人准备了中等的木炭。
最好的银丝炭是不可能都用在这里了,毕竟这边用了,后宫那边就少了。
给千叟宴烧上一回,哪怕只有一天就能把宫里存的银丝炭烧掉一半多。
而且千叟宴就在殿外,不是在殿内,银丝炭最好的就是没什么烟,不熏人,在外头散烟要好得多,就没必要用上这么好的炭了,反而是浪费。
当然也不能用最糟糕的木炭,不然烧起来烟熏火燎的,光是想想那个场面,到处浓烟滚滚,老叟们的脸都看不见,他们也要看不清乾隆,这千叟宴有什么意义了?
在上首的乾隆很可能也会被熏到,到时候内务府有多少脑袋够砍的?
内务府总管恨不得三头六臂到处看了一圈,总算是妥当了,感觉整个人都累到虚脱了。
接送老叟上京的人陆续回来了,安置这些老叟也是个问题。
人数那么多,不可能当天来回,自然得找个适合的地方给他们住。
不说特别好,遮风挡雨和暖和一点总是要的,别是还没进宫就给冻死了。
短时间内要凑够这么多人,户部底下小官跑得腿都快细了。
原本要求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叟才算,但是实在凑不到上千人,最后上禀了乾隆,他才勉为其难往下降低了一些,六十岁以上就可以了,才叫户部凑到了。
京城内没有那么多的地方能住下上千人,最后只能在京郊外圈了一片地方,给老叟们临时住下。
搭的是帐子,帐子不算大,能住好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