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看到了一颗枯树,砍下来的柴火挺多的,我刚刚已经背回家了一捆,这是给大伯家的,不太多!你们先用着,下次我在去背点回来。”
吴氏真的觉得陆文长大了,以前这些人情世故,他肯定是不懂的,就算是武氏常常教导,但若不是他生了大病,大彻大悟,估计也不会这么开窍。
“看你这背柴背得满头大汗,先别回家了,我给你打盆水,你洗洗脸,吹吹风,等脸上的潮红散了在回家,要不然你阿娘看到你这个样子,估计该心疼了。”
陆文点点头,心下暗道,吴氏女子之身总是比他细心。
陆文在廊下等吴氏打水,两个堂姐出来和他打个招呼又回堂屋做绣活,陆文脚上都是泥,并没有进到堂屋。
武氏打来的水,他洗了一把脸,站在廊下等脸上的气血回升。
吴氏见陆笑跟陆月娘不住地在拉着他们两个姑姑说话,进去就把两个小祖宗抱了出来,打算跟在廊下陪陆文说说话。
吴氏让两个孩子坐在她怀里,转头看的屋里的两个姑娘做绣活,笑了一下,才转头对陆文说道,“你两个堂姐年岁不小了,正打算给她们定婚事,所以不让她们出门,要不然也可以让她们姐妹两去山脚捡柴火。”
陆文笑的摇摇头说道,“以后这些事情都让我来做吧,反正家里的柴火用的也不多,每次我多背一捆给伯娘送来就是了。”
吴氏欣慰的看着陆文说道:“懂事了,你阿娘是个命苦的,早年家里发生了灾,跟着乡里乡亲一路逃难到这里,虽说到处做活也能养活自己,只是孤苦伶仃,好不容易嫁给了你父亲,没想到前年你父亲又去了,今年你姐姐又走了,幸好你懂事知道体谅她,以后好好的孝顺她,知道吗?”
在陆文的记忆里,对武氏的来历只知道依稀,听到吴氏说讲起,不由地好奇问道,“我阿娘家是遭了灾,逃难到来到临州来的吗?”
吴氏转头看了看陆文家的方向,见武氏的声音传过来,才小声的和陆文八卦道,“是啊,你阿娘家应该在通州郑县,通州整个州临河临江,经常发水灾,那年你阿娘跟着乡人走到了我们临州,你阿娘虽然长得好,早年脾气可不太好,刚开始你阿娘是看不上你父亲的,她好似是一心想回乡,两人兜兜转转,耽搁了好几年,最后才成亲,要不然你辈分也不会这么高。”
吴氏是不好意思讲,武氏年轻的时候心气实在太高了,毕竟她长得实在是太好,看不上陆理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一个未婚的女人家,到处做活,处境其实也不太好,毕竟背井离乡的。
最后好像是得知家里没了人,才嫁给了陆文的父亲陆理。
陆文听了唏嘘不已,从吴氏的字里行间来看,朝廷好像也没有任何救灾的痕迹,不由得问武氏,“朝廷向各地赈灾了吗,灾后有抚恤灾民吗?”
吴氏也只是拉着陆文唠唠嗑,见陆文郑重其事的问这事,她也就只能把知道的讲了一讲,“我们临州历来风调雨顺,最多河道水位上涨,大家各自组织垒河堤,并没有多大的灾害,自然就没有救灾之说。
但我听说临江临河的州郡,每年因天灾受苦的人比比皆是,也不见朝廷有任何补救,毕竟是天灾,又不是人祸。
只有当兵上战场没了性命才会有抚恤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天灾死人的会有安抚。”
陆文叹了口气,虽然知道封建社会必定没有现代社会那么文明,但没有想到真的发生灾难就任由百姓自生自灭,不仅救灾施粥都少,连给灾后百姓安家的费用都没有。
吴氏见陆文伤感,以为是他感伤自己的母亲身世凄楚,就再次劝他,“如今你也懂事了,日后好好孝顺你阿娘,我看阿方经常练的那个三叔祖家的蹲马步,把身子骨练得壮实了不少,他既然愿意拉着你一起练,你就跟着他,日后你身子好了,也能早点把家撑起来,这样也能让你阿娘松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