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车队更是早早的就出发,进入了草原之中。
六分钟之后,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硕大的降落伞,在天空之中瞬间绽放开来。
返回舱的速度也紧跟着为之一降。
坐在内里的航天员,即使是有了缓冲座椅的缓冲,也能够感受到较强的冲击力。
不过好在两人,身体素质过硬,而且太空任务时间不过七八天,不算是很长,还没有对身体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分钟后,返回舱抛出了放热大底,距离地面更近一步。
五分钟后,距离地面不过数十米高,伽马高度仪检测到之后,控制着蜂窝反冲发动机点火,返回舱的速度终于降到了最低。
两人感受到屁股下颠簸了两下,就再也没有了动静。
明白自己总算是回到了地面之上,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松了下来。
十分钟之后,率先找到他们的是天空之上的直升机大队。
在搜索人员的帮助之下,终于完成了舱门的开启工作。
费俊龙率先从返回舱之内爬了出来,随后在他的帮助之下,聂海胜也才返回舱内走了出来。
作为航天功臣,到了地面之后,他们基本上就不用考虑太多的事情。
会有人将返回舱和舱内的宝贵实验产品给带走。
两人则是被抬在担架床上,在简单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之后,就被送到了航天医学研究所之中检查身体。
——
就在宇航员们返回地球的同一时间,一种不算太引人注目的材料,在火箭研究院的材料实验中心之内诞生了。
高纯度氮化镓,以及用它制作而成的二极管。
这种材料,在现如今还属于是实验室产品。
全球各大实验室,每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少的产出。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必然是在以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等为基础之上。
不过这时候技术还不成熟,虽然大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认识,但是普遍认为,这和实际应用最少还有十五年的距离。
事实上,要是没有张星扬在大力推动。
氮化镓产品,这种在军用、民用市场,都有很大前途的东西,可能还要到十多年后才发展起来。
在后世,氮化镓普遍应用于相控阵雷达之上。
我国拥有着氮化镓世界第一的产量,年产将近600吨,接近于全世界产能的百分之九十!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国内,甚至连农用无人机都能够用上相控阵雷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他,唯量大尔!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家出台了氮化镓限制出口后,大家都认为会对国外雷达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说回现在,张星扬他们制造出的氮化镓纯度极高,将会成为极好的雷达产品原材料。
不过张星扬,更加看重的则是另外一点。
氮化镓本身相比较于目前普遍使用的硅材料半导体,有着相当多的物理性能优势。
比如,大禁带宽度、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飘移速度、高热导率、高抗辐射等。
在未来普遍应用于各种逆变器、DC/DC转化器等。
尤其是张星扬他们刚刚研发出来的氮化镓二极管,则是这之中转化器的佼佼者。
张星扬在研发氮化镓二极管完成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DC-RF、RF-DC转化器的研发。
DC-RF,即电流-微波转化。
通过微波产生单元,将电流转化成为微波。
RF-DC,则是与之相反,是将微波转化成电流。
这东西,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却牵扯到未来能源产业的变革。
微波输电!
或者是以张星扬更加熟悉的名字,“太空三峡”!
微波输电的理念,实际上不算是新鲜,早在人们发现微波特性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过这一点。
微波输电,也有着很多的优点。
首先,相比较于传统的电线输电,它的损耗率比较低,在宇宙空间之中几乎没有任何损耗。
即使是在大气层之中,也仅仅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损耗。
其次,它不受到地形的限制,发电站和用电户之间可以无视地形的因素。
这一点,即使是不能大规模应用,在应急抢险,灾后救灾等等方面,也是有着很大的用处。
而之前,拦截在大家面前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电流转化成微波的效率和功率问题,在这之前因为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效率和功率都比较低下。
很难满足大功率转化的需求,而且转化效率也比较低,能量很多消耗在了转化这一过程之中。
而氮化镓的物理特性,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可以承受较大的功率,而且转化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张星扬在十五米左右宽的实验场地之间,分别摆上了DC-RF转化器和RF-DC转化器。
一端是发电机,另一端则是电动机。
用来验证这一套系统的工作效率,是否能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