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毛概》《新中特》......每一页读到的文字都能字字显露。
18世纪,牛顿说万物都由粒子构成,而19世纪初的双缝干涉实验中,用一束光照穿过有两条缝隙的木板,照射在后方的荧幕上。
如果光是粒子,它穿过有两条缝隙的木板,只会在荧幕上留下两条光斑。如果光是水波类似的光波,在荧幕上则会留下水波似的数到光波。
当实验被人或机器观察时,后方荧幕上只会出现光穿过木板后留下的两条光斑。可当实验不被人或机器观察时,所有人震惊发现,后方荧幕上竟会出现光波干涉衍射后才会形成的数道光斑。
科学家们怀疑,这是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当物体被意识到其存在时,它由粒子构成,构成确定的事物。而当其忘却存在,不被关注时,就会变成波,弥散到整个宇宙。
1935年,薛定谔提出了既死又活的猫的概念。一只猫被关在盒子里,打开盒子时,就能确定猫是生是死,此时猫是粒子构成的确定性主体。而不打开盒子,猫就是死与生的叠加态,是不确定的波。
而薛定谔的波函数方程,也通过虚数i,论证了万物皆波的可能性, i????ψ/??t = -??^2/2m * ??^2ψ/??x^2 。
这就是颠覆了整个物理学神殿的——量子力学。
而在中华文化泱泱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相同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