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册很快就告售罄。 看到报纸上都在大肆报道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严重缺货,伪装一番的张宣还亲自去了中大附近的新华店实地验证了一番。 所言不虚,新华书店确实没货了,而外面排长队的人却还一直不散。 私访完第一家新华书店,张宣想了想,怕一家书店不具代表性,所以还特意去羊城其它的新化书店转了一圈。 结果都一样:断货!严重断货! 望着外面吵吵嚷嚷的画面,张宣有些焦心,这些可都是钱啊! 这些都是自己的正版支持者啊,要是正版书没供应上,那可就便宜盗版书了。 给陶歌打电话,问情况:“你们第二批书什么时候出来?” 陶歌回答道:“昨晚已经连夜出了第二批,拢计129万册。 目前还在加班加点印刷,三班倒印刷。 为了和盗版书抢时间,人民文学还特意联系了几家大的印刷厂。” 张宣听得默不作声。 见他有情绪,陶歌解释:“我们知道会大卖,但所有人都没想到会爆发的这么勐烈! 毕竟“人世间”是传统文学,能看懂书的人都必须具备有一定阅历和文化底蕴,所以我们还是思想保守了。” 张宣问:“什么样原因导致的?” 陶歌说:“我们派人做过市场调查,在全国各大新化书店一共采访了1300名读者。 收集的信息显示:有些人是你的铁杆读者,自发购买,这类人占绝大多数。 还有些人是冲着你的名气来的。按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全世界名声那么大,身边的文化人都购买了,茶余饭后都在谈论“人世间”,自己不买一本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得,这些人完全是为虚荣心买单,用来附庸风雅,填充门面的。 说着说着,陶歌忽然笑了,只见她讲:“你知道不知道?有一小撮人是因为迷信而买你的书。” 张宣眼睛大瞪:“迷信?” “对,就是迷信!” 陶歌说:“不过因迷信而你买书的都是些大妈大婶。 她们说书生克邪压鬼,说你是什么文曲星下凡,你的书自带文气能镇鬼驱邪。” “……” 张宣听懵逼了,彻底不会了。 啥时候自己干起了钟馗的买卖? 有那么一刻,他都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聊斋世界。 他奶奶的!这些大妈大婶的想象力还真是够可以的。 随后他又忍不住发散思维:现在是买自己的书,下一步是不是要把自己的画像贴大门上了? 就像那门神二人组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样? 秦叔宝贴左边,尉迟恭贴右边,自己挂上面,刚好组成对联,上联、下联加横批都凑齐了。 陶歌说:“现在你的新书都成了一种盛世,你可以去去看看报纸,多多了解情况。” “成。” 挂断电话,张宣开始翻阅双伶买回来的几十份报纸。 地方报纸暂放一边,他先挑有影响力的大报纸翻阅。 首先挑的是某报,上面果然有新闻,还是头版大篇幅的社评。 只见其当家主编发表最新社评: “连夜拜读完“人世间”,有四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这是作家三月在书中对文明、对文化的定义。 其实这是三月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 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作家“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人世间”对我国传统文学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如同彗星贯穿宇宙,是一部划时代的巨着。 书中讲述的是中国近30多年的社会发展进程,讲述的是时代的走向和个人的命运,讲述的是作家的真切感受。 它把这一切艺术而雄辩地铺展开来,直接指向今天的读者,让我们看到,国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父辈们经历过什么?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该走向何处? 对读者来说,“人世间”无疑是对历史的温习和补课,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会去哪里? 时间从来不说话,但它总是会让它着意的人物走上前台。“人世间”里的人物形象,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有十分强烈的带入感。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段里、某个场景下,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我们是其中的某一个人,在经历着什么?要怎么往下走?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人世间”让我们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感受,去领悟,去认识人生、社会和时代,去认识时间的意义。 这是一部留住了时间的作品,它也定然会被时间所留住。” 某报有评论,无独有偶,新X社今天同样发表了社评: 一部“人世间”,半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一幅人世人情风情画卷。 书中的故事,折射了改变中国的“大事件”,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
第863章,载入史册,共襄盛举!(求订阅!)(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