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事务(1 / 3)

周喻的上位是必然的事,就算他没有利用太皇太后反击孙太后他也一定会上位。

只是周喻恰到好处的发现了太皇太后对孙太后隐藏的不满,这才借了太皇太后的势将孙太后给禁足于清宁宫中,也给了那个被孙太后和堡宗皇帝多次打压却又再次得到重用的驸马爷一次反抗的机会,拉拢了原本应该会被处死的大太监王山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这才能够控制住整个皇宫。

周喻是看出来了焦驸马对大明本身没有意见,对朝廷没有意见,对太皇太后和他周喻也没有意见,但对孙太后以及堡宗皇帝却是充满了怨念,心里也有着无尽的委屈。

而太皇太后对整个朝堂的影响力也远比孙太后更大,只是常年在宫中不管宫外诸事堡宗皇帝虽已亲征但又是个不怎么管事的才让孙太后一家独大,可就仗着一个孝字太皇太后就依然能够压住孙太后一头,这才是真正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登基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潦草了,也就是拜拜天地祖宗在众多大臣的见证下坐上龙椅然后完事,但别说是周喻了,估计下面那些大臣也都想赶紧完事好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接下来会怎样不好说但起码现在算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起码有了皇帝各种政令也能更加的名正言顺,各种安排也能更顺畅的布置下去。

但对周喻来说各种问题这个时候才是开始真正面对的时候,宫内宫外朝政外敌,太多太多的事情等着周喻去处理。

首先就是催促周边的军队加快速度赶往京城备战,催促各省的运粮队伍加快速度以应对瓦剌威胁。

而同时大明境内黄河流域发生水患波及甚广,灾情严重缺少物资,虽然在水患发生的初期就已有妥善的应对方式,但黄河决堤带来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也极大影响了运河漕运效率和朝廷对多处地区的统治力度,治理和赈灾同样也是一个极大的消耗。

不久前从福建开始的叛乱漫延数省,陈懋及其麾下的数万精锐以及辅兵已经前往平乱接近一年时间,直到如今也还在镇压当地叛乱的余党,就是周喻也不敢将那边镇压叛乱的军队给全部调集回来。

外加西南方向也是问题不断,战事一直就没怎么停下来过,可以说如今的整个大明到处是问题,内忧外患的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土木堡的惨败真的是让大明陷入了一个绝境如若各方问题处理不好那亡国也是迟早的事。

经济方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明的情况也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怎么恢复和发展也是一个让周喻比较头疼的问题,这事处理起来比起正面和瓦剌一战都还更加麻烦。

在朝堂内部,周喻登基后就开始出现了处置宦官的声音,虽然王振现在已死可有些人却还是想要继续追究王振余党的责任,更是想要将宦官集团如今手中的权利全部抢到手上。

可宦官的权利在本质上其实代表的就是皇帝的权利,这一点文官集团所想要达成的目的根本上就是在削弱周喻这个皇帝的权利,这种事周喻不管表现得如何但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东厂在永乐时期就已经建立,任命宠信宦官为东厂提督,之前的提督便是王振而如今整个东厂也暂由王山在负责打理,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暗中监察百官之外可也是低调很多,锦衣卫也是如此的情况,而如今的锦衣卫和东厂也和刚开始建立起来的时候有着迥异的区别,要重新为周喻所用也要花时间去整顿。

同样是因为土木堡一战的失败,如今朝堂内文官集团势大而武将集团势弱,若非如今面临着瓦剌的威胁,于谦作为兵部尚书既属于文官一员同样又是如今的武将之首,恐怕武将集团也免不了被打压的结果,这导致周喻也不得不考虑充实武将集团以达成平衡的问题。

勋贵方面因为堡宗皇帝的关系死了很多的人,如今勋贵才是大明之中最着急的集团,可以说各方势力的矛盾也非常明显,若不是如今国之将亡暂时压下了这些矛盾朝堂之上的问题将会更加尖锐。

要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可留给周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间却又太少太少,大敌在前还是要把瓦剌给击退了才能慢慢处理其他的事情。

刚一登基周喻上朝的频率也有些高,每天都会认真听着下面朝臣们所提出的各种意见,听起来都觉得离谱的立刻直接就会挥手,之前坐在这张椅子上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听政方式周喻不知道,但是在他的面前就比起其他皇帝多了一张桌子。

每当觉得有用的东西他就会直接提笔写在纸上,下了朝后周喻又要去和重臣讨论军事部署,再之后还要看奏折继续和内阁商讨各项折子上的事,每一天没有哪一个时辰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

等到黄昏日落勉强才算是有了些自己的事情,只要没有紧急事务那也稍微能够好好休息一下。

御书房里,周喻侧躺在软榻之上,虽说是休息但也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管了,该看的折子也还是要看,该进行批复的也还是要批复。

王山老老实实的守在周喻身边站着,从王府开始就跟着周喻的兴安也在身边服侍。

又是一本奏折被周喻丢到了一边,看了很多奏折除了内阁挑选出来那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外,其他的折子十份有七份都是弹劾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