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紫气东来时朝闻夕成道一卷道经镇世无双(1 / 4)

在稷下学宫建立一百八十余年后的一天。

名为季秋的少年,踏上了这座学宫,并将自己的名讳,铭刻在了那争鸣堂内,被石碑所记载的诸子先贤之中。

不谈天下,只言曾于稷下留名的百家诸子,满打满算,不过近百,无一不是名声赫赫,于普通凡民之中惊才绝艳,万万里难出其一的人物。

而这名新晋扬名,名列诸子的先生。

却不过只有十七岁而已。

17岁:这一年,你受夫子应邀,踏上稷下,争鸣论道,使学宫祭酒孟轲得观后世学说,窥见前路,后在诸子观摩下,演武成天象,渡劫化金丹,博得满堂彩。

这一年,你不过十七岁,已经名列诸子之一。

可以想象,或许在遥远的未来,你的名讳,也当如星辰般璀璨耀眼,足以与圣者相提并论。

...

而在季秋入了稷下之后。

随着他那一日争鸣堂扬名,有关于他对于儒墨法道的见解,也慢慢开始在所有求学稷下的学士之间,传播开来。

成一家之言,按照稷下的规矩,则可以开馆授徒,在这偌大稷下,得一独立学堂,传经授典。

传道三月,后可博览百家经籍,增进自身。

于是乎,在这争鸣论道之后的第一月,季秋便以太平学说,讲述起了名为太平经的经精要。

这门当年被他作为大贤良师之际,就亲自授予门徒,并在整个太平道广泛传播的经,饱含了当年他革鼎天下时的见解。

虽算不得多么珍贵,但若作为讲学之用,尤其是在眼下这个时代,则最为适合。

在这段时间之中,就连儒脉的大贤,比如稷下祭酒孟轲以及荀况,甚至都亲自前来,坐于堂下,听他讲经,讲到精妙之处,还会出言辩论一番。

一连数天,皆是如此。

直到二人各有收获,尽皆离去,以及使得听学之众皆有所悟之时,季秋第一篇的讲学,才算是就此告终。

而属于太平经的超凡之道,他也教给了这些学士。

至于他们是否能够做到身怀灵体,并且依照太平经所讲,周游天下兼济凡民,最后以此入道,就看他们自个儿的了。

不过眼下这个时代,灵气这般浓郁。

想来诞生灵体,并能引气入体的炼气士,要远远高于久远之后的后世。

今日他播下种子,他日究竟能够结成何种道果。

就全凭这些听他讲法,称他一声先生的学士们,自己自身的造化了。

此后第二月,他以兵家开辟的武道,为兵家的诸子与武夫们,讲述了何为气血武道的修行法。

第二世、第三世的修行,季秋也曾觅得过不少锤炼劲力的法门,编撰整合之后,书成一本注重中庸,根基扎实的武经,自算不上有多难。

这种行径,虽在他眼里算不得什么。

但若落在钻研此道的兵家武夫眼中,却无异于是一场地震!

哪怕是隐居于此的兵圣孙武,都不由再次震动,亲身前来,后听得季秋讲述其中关节,只默听七日,便彻底悟透,已知新道,遂闭关而去。

这些诸子之中的大贤,无一不是惊才绝艳到了极致之辈。

他们对于自己道路的见解,比之任何人都要看得清晰,但之所以会碰到壁障,不过是因前方无路,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极为艰难而已。

但季秋的出现,就好像是给他们在那临门一脚之前,指明了偏偏差上那么一丝的道路线索。

一刹那后,自然是茅塞顿开,彻底大悟了。

此世武道,并无系统的修行法。

因此待到季秋点名了先天穴窍、金刚肉身、身合天象,乃至于证得天人等关隘后。

兵家武道,再经过兵圣孙武以及武道诸子,在他们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加以推演。

相信假以时日之后,当不再是那般杂乱无序。

而待到彻底功成,甚至传遍天下之时。

他季秋,便相当于是亲自推动了这个进程,参与了历史!

不谈武道初祖,兵家至圣之名。

起码在这段记录内,添上一笔浓墨重彩,是绝然跑不掉的!

随着时间推移。

季秋循序渐进,对这稷下学宫越来越熟,认识的大贤也是越来越多。

同样的,他的名声,更是传遍了这偌大学宫,甚至隐有往着整个齐地扩散的趋势。

哪怕是普通的神血后裔,芸芸凡民,在这临淄,也都听闻过稷下又添一位大贤,乃名曰季子,季秋!

声名鹊起,想来不日,就将蔓延到整个齐国,乃至于周边疆土!

甚至...

扬名百家,传遍天下!

而到了第三月,儒法武学都告一段落。

季秋自是开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