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牢厅的主事。
此时,监狱区隐隐传来犯人的哀嚎,令人毛骨悚然。
两人再看东边,却是土地祠。
这就是明朝官衙典型的「东祠西狱」格局了。
土地祠边是衙神庙,祠庙之后,又是三班衙役的值班营房。
这东边祠庙区,还有一个医学馆,有医学训科一人,医师若干,主管全县医师丶防疫丶扶助穷困病人。
两人一路观察,前面的皂隶有点不耐烦的说道:
「你家大人不来,你们孩子莫要误事,别看了,快点吧。」
两人只能加快脚步,很快就来到雕梁画栋的仪门口。
仪门口站着两个青衣小帽的门子,几个挎刀的快手走来走去。
「孙先生,他们去户房办事的。」带路的皂隶笑道,说完转过头,对朱寅眨眨眼睛。
「去户房办事?户房忙的脚不沾地啊。」那姓孙的门子龇着牙花子,牙疼似的说道。
他用下巴指指仪门边的日晷,「瞅瞅,这都未时六刻了,很多人还在办事,官人们快要下值,怕是办不完了。」
宁采薇很是无语。下值?这才两点半好吧。
那门子扫了两个孩子一眼,眼睛一翻的说道:「你家大人为何不来?名剌也是没有的吧?」
朱寅立刻会意,上前袖出一块二两的碎银子。
「名剌有。还请司阍使行个方便。」
所谓司阍使,当然是对门子的尊称。
那门子没想一个孩子这麽懂事,说明家教不错。
他袖了银子,说道:「也罢。你们去丙字号户房吧,今日丙字号户房来办事的人少,不用等太久。」
说完,他就从腰间的荷包里取出一个小册子,撕下一张便签,「去吧。张户书肯定没空,你直接找王祇侯。」
户书,是对户房司吏的尊称;祇侯,是对典吏的尊称。
「谢过司阍使。」
朱寅接过便签,这才顺利入内。
进了仪门,就是一堂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前面广场上高大威武的县衙公堂。
甬道西边,是兵丶刑丶工三房的办公区。甬道东边,是吏丶户丶礼三房的办公区。
加上三班衙役,这就是所谓的「三班六房」。
坐牢之所以叫蹲班房,就是这麽来的。
可实际上,因为江宁县人口百万,事物太过繁重,所以贰佐官丶首领官丶胥吏丶衙役,全部是超编配置。
县丞有两个,主簿有三个,典史也有三个。最繁忙的六房,最少都是配三个司吏。
比如最忙碌的户房和刑房,都是甲乙丙丁四房司吏。
这就使得,本县光是吃皇粮的六房在编胥吏,就有两百多人。若是加上没有编制的雇佣工「书手」,足有五百书吏。
朱寅和宁采薇没有心思观看公堂,而是直接往户房所在的公廨而去。
光是户房公廨,占地就有大半亩。一进入户房公廨,就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进进出出,几乎都是衣冠楚楚。
有来办事的士民,也有给人办事的胥吏。
朱寅和宁采薇忽然发现,和后世的行政大厅,很有些像了。
公廨门口,是神兽狴犴丶獬豸的石雕。
户房公廨里面是一条甬道,两边都是一间间公房,挂着甲乙丙丁的木牌。
果然,丙字号户房的人最少,但仍然有一群人在办事。
门口坐着一个少年书手,看到朱寅和宁采薇是两个孩子,顿时笑道:
「这么小也进衙门办事。来户房作甚?有字签麽?」
朱寅将便签递过去,「便签在,找王祇侯(典吏)。」
那书手点点头,指指边上的鼓凳,「先等着吧。」
朱寅和宁采薇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看着其他人在各位书手丶典吏的书案前办事。
至于户书老爷(户房司吏),不好意思,作为二等「大吏」,已经很少亲自办事了。
朱寅很快就知道王典吏是谁了。
是个身穿青色公服的白胖子。
在朱寅看来,六房相当于后世的县府各局。
各房司吏,相当于局长,正科级实职领导。
各房典吏,相当于若干副局长,副科级实职领导。
不过,典吏和典史一笔之差,权势却差远了。
典吏只是司吏的副手,属于胥吏。典史却是县衙诸吏首领官,虽还不入流,却是半个命官了。
如果典吏是副局长,那麽一笔之差的典史,就是政法高官兼办公厅主任丶纪高官丶检察长。
权势不可同时而语。
所以在县衙,典吏们流传这样一句话:「典吏不少横,少横人上人。」
县衙是个很大的机构,五脏俱全,就是一个微型的朝廷。
除了知县丶县丞丶主薄丶巡检丶教谕丶典史等,还有一大票吏员。
知县作为一把手,统管全县军政大事,当然是一把抓。肯定忙不过来。
官府实际事务,就落到了六房为主的胥吏之手。
明朝三等胥吏,类似唐朝的流外九等。
可要说起实权,明朝三等胥吏,可比唐朝流外九等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