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若初见(1 / 4)

晚明风华 戈昔 3236 字 1个月前

这个课堂有四十多人,年纪一大把的学生不止一个两个,书法小成的人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可是谁也不能在朱寅这个年纪,就有这个火候。

只有具备书道天赋的天才神童,才能在十岁稚龄,书法就能登堂入室。

一个擅长书法的中年监生点头赞叹道:

「善哉!晋韵,唐风,宋意,都已略备了。气象蔚然可观矣!若非亲眼目睹,实在不敢说出自童稚之手。」

另一个青年监生也赞赏不已,「光看其字,最少十年临帖苦练之功啊,还非有名师指点不可。」

众人多是不吝赞赏,王瑞芳等数人虽然心中承认朱寅书道已经登堂入室,神色却有点阴沉。

尤其是向来目无馀子的王瑞芳,他祖父王世贞乃文坛领袖,名满天下,少时也有神童之称。他处处以祖父为标榜,也已神童自居。

文章丶诗词丶书道,他已经饮誉数年。无论在王家族中,还是在同窗之中,

谁不夸赞他有祖父之风?

他来国子监,也是跳级的,很快就要去修道堂了。明年秋闹,他就能下场大考。就是祖父和大伯,都说有把握中举。

若是能中,他就是十四岁的举人!

可是这个朱寅,字写的比自己还好,获得了这麽多人的赞誉。王瑞芳看向朱寅的目光,不禁更加阴郁了些。

忽然一个清朗浑厚的声音笑道:

「稚虎这是师法二王,王字是其根骨啊。至于唐风宋意,反倒只是表象。这一笔古拙之气,还真是有魏普之风。」

「稚虎作诗也有魏晋风度,写字也有魏晋风度,正可开少年人之中,复古之先河也。」

众人一看,却是博士厅的周博土,后面跟着李助教「周博士!」众人赶紧一起整肃衣冠行礼。

朱寅也放下毛笔,行礼道:「学生朱寅,见过博士!」

他还准备主动去博士厅见周博士,谁知周博士居然这麽快就知道自己到了。

原来,国子监的新生一旦入学,博士厅丶绳厅丶掌厅也会收到文票。

朱寅上午一入学,周博士不久就知道了。

想到之前在夫子庙作诗称颂心学的「小友」,周博士就主动来见这个「神童故人」了。

不仅是因为朱寅之前的诗,也因为朱寅是被打过招呼的关系户。

「稚虎,咱们又见面了。」周博士呵呵笑道,「只是老夫没有想到,你这麽快就进了国子监,本以为还要等你两三年。得知你入南雍,老夫可是迫不及待就来崇志堂啊。」

众人面面相,这才知道,原来周博士和朱寅认识,而且是主动从博士厅来崇志堂看朱寅!

周博士周粲,可是南雍最有名的教师,出身饶州周氏,

而且,周博士是心学泰州学派在国子监的核心人物。而心学,如今可是显学啊。

王阳明都已经从祀孔庙了,尊号先儒王子。

周博士端详着朱寅的字,神色赞赏的抚须道:

「国朝书道神童,英宗朝有姜立纲,七岁书道小成,以善书入翰林,字有惊涛骇浪之势。嘉靖朝有莫是龙,八岁书道小成,十四岁便为大家。今日有朱稚虎,十岁书道小成,字有魏晋气象。」

王瑞芳等人闻言,心中妒意更甚,面上却一片附和,

心中暗道:「朱寅能和姜立纲丶莫是龙相比?周博士未免言过其实了吧?还说什麽魏晋气象,真是小孩子戴大帽子。」

朱寅荣宠不惊的淡然说道:「博士谬赞了,学生万不敢当。」

虽然口中谦虚,可他神色从容,毫无惭愧之色,分明就是当得起的意思。

甚至,朱寅还有点小郁闷。

我练习书法二十年,临了很多魏晋名帖,难道只能和孩童时期的莫是龙丶姜立纲相比?

就算两人是书道神童,朱寅也不太服气。

周博山忽然吟道:「.—-七日格竹王阳明,龙场悟道逝南安。白沙先生陈献章,十年静坐春阳台——」

他一首吟完,神色玩味。

众人听他忽然吟诗,不禁纷纷夸赞。

「博士好诗啊,好诗!」

「心学之精微,都在博士咏诵之中矣。」

「言简意,深入浅出,状先贤之大业,峻拔千寻。」

「好一个七日格竹,十年静坐!艰深如涉沧海里,苦志如履关山间,凡心所向,功不捐唐——」

「博士一首诗,可见心学之大,可见道心惟微啊。」

众人的夸赞虽然都有奉承拍马之嫌,但也因为周博士这首诗真的不差。

读书人都是要脸的。你就算地位再高,可要是诗写的烂,也不好意思夸你啊。

就是王瑞芳,也心不在焉的跟着夸了一句。

朱寅却是摸摸额头,心道:真没有这麽好,你们过誉了啊。

他有点惭愧的看向周博土,正对上周博士有点促狭的笑容。

「这首诗不是老夫所作。」周博士慢条斯理的笑道,抖抖宽大的袖子,一指朱寅道:

「此诗,乃是朱寅所作。老夫之前在夫子庙采诗,朱寅当场咏得,虽非七步成诗,却也是诗才敏捷了。」

「这首诗,国子监准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