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猴子石,为黄山著名巧石,在狮子峰顶,形若石猴,故名。宿雨初晴,云铺深壑,絮掩危岩,峰顶展望,眼前、脚底似汪洋一片,风吹云动,波涛汹涌,巧石伫立云海之上神似远望,故称猴子观海;云海散去,对面群峦林立,深壑为堑,石猴状如跳跃,又称猴子过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县境绿野平畴,别呈一番景象,人们称之为猴子望太平。 九龙瀑,在黄山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为黄山最壮丽的瀑布。源于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峰,出丞相源,悬在千仞青壁之上,飞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折为九,故名九龙潭,潭潴亦九,故亦名九龙潭。大雨之后,飞瀑宛如九条白龙,腾空起舞,气势磅礴,堪与庐山飞瀑相媲美,古人有诗赞曰:“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 清凉台,原名法台,为黄山九台之首,在狮子峰腰部。海拔1700米,是黄山后山观云海和日出的最佳处;而光明顶是黄山中部观云海和看日出的最佳处。我就纳闷了,这狮子峰海拔1690米,可在它腰部的“清凉台”却海拔1700米?看来,这“腰部”不是“山腰”的“腰”,而是“狮子后腰”的“腰”,它的“腰”鼓起来得比头部还要高出10米对,竟然还是个“驼背”狮子!此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周围置有栏杆,游人凭栏远眺;台下是峰云绝妙的后海,台侧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松,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等著名风景。台旁山岩上“清凉世界”、“天然图画”等题刻,笔力苍劲。 百丈瀑,在黄山青潭、紫云峰之间,顺千尺悬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节涓涓细流,如轻纱缥缈,称百丈泉,泉上为布水源,下为百丈潭。大雨初晴,当山风将飞流吹离岩壁,好象无数条洁白绸带在空中舞动,美妙多姿,观者赞不绝口。近有百丈台,台上观瀑最佳,台前建有观瀑亭,越南胡志明为亭手书题额。 人字瀑,古名飞雨泉,在黄山紫云、朱砂两峰之间。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泻,成“人”字形飞瀑,声震如雷。1965年董必武游此,得句云:“晴望诸奇峰,雨看两飞瀑,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瀑床间岩石凿有云梯般磴道,名罗汉级,古人由此登山。 铁线潭,又名赤线潭,在黄山西北部,石鼓峰下,丹霞与狮子两峰之间,是黄山二十潭中最深幽者。相传黄帝在此探玄珠,故又名神龙宫。 五龙潭,在黄山北部松谷溪中,青龙、乌龙、黄龙、白龙、油潭,总称五龙潭。五潭深浅不同,水色各异:青龙翠,乌龙黝,黄龙橙,油潭绿。乌龙潭岩两侧刻有巨大的“龙”、“虎”二字和乌龙将军像,北岸石凹如锅,俗称油锅。油潭岸南壁崖横迭,形似油榨,油潭岸北有石如瓮,名曰油缸。油锅、油缸、油榨齐备,就是没有“油条、散子、麻花和油馍馍”,天然巧合。 神仙洞,又名仙人洞,在黄山东北轩辕峰。洞为嵌在峰上石窟,深17米,宽约3米,前高2米,后高7米。洞额刻“简默洞天”四字,相传为容成子所题。因原奉观音大士像,故又名大士洞;洞外悬崖陡壁,洞内有一小池,终年不枯,名流杯泉;后壁有一小洞,人不能入,有风习习;前额又有一小洞,名曰天眼。游人缘石级攀入此洞,仰观诸山云景,俯听鸟语溪声,如入仙境。 慈光阁,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称朱砂庵。明嘉靖间,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原址尚存部分楼房,解放后建为宾馆。1965年,“。。。。。”前夕,董必武手书题额“慈光阁”。四周群山环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静。有千僧灶、法眼泉、披云桥诸名胜古迹。 半山寺,在黄山南部老人峰与朱砂峰之间,海拔1340米。因寺处前山温泉区登天都、玉屏峰路途之半,故名。原寺已圮,1957年重建,有刘伯承所题匾额。上、下山游人多在此憩息、观赏风光。站立寺前,可望天都峰老鹰抓鸡、金鸡叫天门诸巧石,寺旁有空中闻天鸡摩崖石刻。 玉屏楼,在黄山天都、莲花两大主峰之间。海拔1680米,为温泉区至北海必经之咽喉要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左有狮石,右有象石,势若守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普门和尚攀涉至此。他在代州(今山西代县,在北岳恒山和五台山之间雁门关的东南约20公里处。)时梦见文殊菩萨(本在五台山修炼)端坐石台情景,与此境恰合,遂辟径构屋,名文殊院,悬文殊像。院左侧下方有文殊池(今名天池),前有一线天、文殊洞,西有立雪台;狮石前有迎客松,象石前有送客松;伫立于此,可望天都、莲花以及东海、黄海、后海诸峰,风光奇美。《徐霞客游记》称此是“黄山绝胜处!”民谣曰“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