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银行与工业园
当然,李奕要铸币,也不光是为了其中的利润。
他还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考虑。
比如说铸币权所代表的寓意。
要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拥有铸币权的,可都是国家或政权实体。
李奕现在要自己铸币,野望展露无遗。
除此之外,就是统一货币的好处了。
当前中国的主要货币为银两和铜钱,铜钱倒是还好说,可银两这玩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成色纯度不一也就罢了,要找零的话还需要用小称取称重,用剪子剪碎。
无疑,这并不利于商业活动的进行,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
说句不好听的,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类似于西方的金融学这样的学科,和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固定币值的货币绝对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李奕便有了要铸币的念头。
还有就是,李奕还想要借着铸币的风头,尝试着废除掉火耗银的徵收。
藉此来给百姓减负!
当年雍正改革,其实并非是废除火耗,而是火耗归公。
其实也就是将火耗,从一个大家约定俗成,但不会出现在任何正式文件中的税种,变成了正儿八经的朝廷正税。
简单来说也就是,从今往后,这个钱当官的不能收,只能由朝廷来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是减少了官员贪腐的可能性。
但对百姓来说其实没什麽区别,该交的银子一分也少不了。
所以,哪怕雍正进行了火耗归公的改革,可火耗银依旧是压在百姓头顶的一座大山。
而李奕现在想要做的事情,便是将这座大山给彻底搬开。
火耗是什麽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散碎银两熔铸成官银时,中间会有燃料,人工,耗损等花销。
这个耗损不管是官员还是朝廷,都不可能来承担。
所以,只好委屈一下百姓们了。
然后,就有了火耗。
但是,如果朝廷以后收税不收银两,改为收银元了呢?
银元都是直接铸好的,固定币值的货币,这还能有个屁的火耗?
这种情况下,谁要是再敢收火耗,那可就别怪李奕手下不留情了。
放下了手中的银元,李奕接着询问道。
「开设银行的筹备工作进行的如何了?」
吴兴邦闻言,思索一阵开口说道。
「回大都督的话,银行的选址和工作人员的募集都已经差不多完成,五百万两白银的储备金也已经到位。」
「很快就可以正式开张吸储!」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道。
「银行经营,切记以信誉为先。」
「一个银行要是没了信誉,那就算是别的地方做的再好也没用。」
吴兴邦闻言,脸上有些迟疑。
李奕开口询问道。
「兴邦还有什麽想问的吗?」
吴兴邦咬咬牙开口说道。
「大都督,卑职以前给伍家做掌柜的时候,伍家也有钱庄,只不过,伍家的钱庄吸收储银的时候,非但不给利息,还要收一笔管理费。」
「现在我光复军效仿西洋,开设银行,非但不收管理费了,还要给利息,人们定然惊喜。」
「短时间内会有大量银钱涌入银行,这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如果储银过多,而贷款一时间放不出去,银行只怕会有亏损。」
吴兴邦也曾经出过洋,对洋人的银行自然有所了解,知道银行的运作模式,知道银行是靠放贷谋利的。
所以,他才会有如此担心。
李奕闻言,只是笑笑说道。
「这个问题不用担心。」
「接下来,大都督府将会在佛山一带,规划并开建一座十万亩工业园区,并出台政策,吸引洋商和各地商人入驻投资,藉此推动工业发展。」
「到时候,银行不会缺了贷款的。」
李奕要发展工业,他第一步便准备要先搞一个工业园出来。
一是将工业园办起来之后,大量工厂入主,可以形成产业链闭环以及规模效应,能够藉此来推动光复军的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二是将工厂集中起来,比较方便光复军大都督府这边进行政策扶持。
三则是更方便光复军进行收税和管理。
至于说这麽做究竟有没有用?
李奕觉得应该是有用的,搞产业园嘛,他这招依旧是抄的兔子的作业。
效果应该差不了!
其实,原本李奕是准备要将工业园建在新安,也就是深圳一带的。
原因则是因为新安靠海,距离海边较近,可以方便原材料和工业品的运输,以及吸引外资前来投资。
但问题也正是出在新安靠海上。
随着光复军收复香港,以及李奕在虎门销烟时处决了英国公使祭旗,现在光复军和英国之间完全没有转圜的馀地。
估计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英国人就会派兵前来报复。
到时候,光复军少不得要和英国人再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