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3)

第26章第26章{送闭段评功能

朱老四一回京师就搞出这么大阵仗,实在嚣张。再怎么说都是小一辈的闹点小矛盾,人皇后娘娘都罚过了,你朱老四还敢打上秦王府和晋王府,闹得两府鸡犬不宁。就问问,你燕王朱棣眼中还有没有王法了?于是第二天御史们参朱棣的折子跟雪花一样纷纷落到了朱元璋案头。

什么?你说这是朱家内部自己人的事,御史管太宽了?非也非也,皇家事事关天下事,皇家子弟立身不正,以后危害的就是大明朝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他们御史不仅有纠察百官不法之责,还有劝谏皇室子弟,监督皇家和文武官员修身齐家之义务。

身不修,家不宁,何以治国平天下。

御史们就看不惯嚣张无度的皇家勋贵子弟。像燕王这种早被御史们写上′特别注意'小本本的人,那是稍有动静就万箭(折子)齐发,务必要让当今皇上朱元璋重视。皇家子弟的教育那是重中之重。

御史大都是一根筋的直肠子,当初朱元璋为了防止御史被其他人′污染',还专门挑那种读书快读中毒了,撞南墙都决不回头的书呆子。

一句话就是,洗脑很难,只认死理。

那他们一上头起来,就是连朱元璋难得小小娱乐一下都要站出来慷慨陈词一番:不行,不可以,不准任性。朱元璋自认自己不是个心慈手软的皇帝,开国以来也陆陆续续砍了不少人了。但他对御史还算小小仁慈了一把。一是,他自己选的,一点小苦果也只能自己先咽一咽。二是,这些认死理的书呆子,看起来胆小柔弱不顶事,可一上头了,那是杀都杀不怕,拦都拦不住,偏要往刀口上撞。就是朱元璋不在乎手上多染血,那多杀几个御史这样的书呆子也没劲啊。他们又不是贪污不法,就是废话都了点,脑子顽固了点,还……不怕死了点。

除了那几个犯了朱元璋忌讳的御史被砍了,满朝文武,存活率最高的还要数御史台这批人。

总之,就没有御史台这批文莽不敢参的。

说实话,敢在洪武朝留下这般壮举,不管怎么说,现在这些御史大人都值得赞一下。

不过这都是在马皇后和朱标在世前,到后面,哪怕是御史也只能在洪武帝的屠刀下缩着脖子了。

不怕死?见多了杀戮,做多了噩梦,到那一刻,就没几个人是不怕的。

现在嘛说这些还太早,御史们正对参燕王一本兴致勃然,下笔如有神,很快洋洋洒洒的写完一本又一本。做御史的,早就习惯递上折子被当今无视,然后他们再写再递,继续写继续递,不管皇上是无视还是处理,他们的态度首先要拿出来。

就是一直参!

有的御史一段时间找不到该参的人,可参的事儿,突然又想起前段时间参的折子上头还没处理,于是,胸中立刻爆发一股意气,脑中文思泉涌,就上次事件再写出一二三四..新的折子,然后递上去。

这种事在御史台简直不要太常见。

主题思想不变,批评角度很多。

总之,他们每天都好忙,就没有找不到事干的闲暇时刻。此时御史台这些人早有准备,参燕王的折子递上去后大概率会被无视,但他们不怕,只要笔墨纸砚一天在手,他们就一天不休。

“陈兄,你来看看我这篇写得怎么样?”

“陆兄文采斐然啊,通篇用词犀利,利弊一目了然,皇上只要一看就知道此事放任不管的严重性。”“历史上多少皇室因为出了几个不肖子孙,害得江山不稳,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乱,哎,皇上只以为我们在危言耸听。”

“自古真理名言总是不中听的,皇上不爱听,但我们不能不说。”

“吾等职责在此,分内之事尔。”

“诶,怎么没见着刘子全?”

“刘御史刚才还在这啊。”

“要说在参皇室子弟这事儿上,还是刘兄经验丰富。”“之前燕王还威胁刘御史走夜路小心点。”“嘶一一"角落里帮着整理文书的年轻小吏倒抽一口冷气。但那些激情上头的御史大人不以为然。

就问问在座谁没被威胁过?

瞎,青天白日的走在街上他们都被敲过闷棍,能当御史的,谁还怕这个。但凡那些背后宵小光明磊落些,不搞暗算,他们也不是不能操起棍子来一架。

都是为理想而战!

“威胁算什么,打不死就成,能拿笔就不怕。”“就是,别让我们抓住把柄,否则参他个不死不休!”年轻的小吏们:…”

朱元璋这辈子少有′佩服'的人,但看着每天都能堆成小山模样的御史折子,他老朱谁都不服就服他们。鸡蛋里挑骨头都没他们能挑,啥鸡毛蒜皮的事儿都能写出大文章,还博古通今,引经据典,看得人头晕眼花。朱元璋看着那一堆′废物',就有些怀念道:“还是刘基在御史台当值的时候好啊。”

那时候有刘基管理,至少没这么多废折子。不过朱元璋就嘴上感叹两句,真实想法谁又知道呢。大明两大智囊,一位淮西勋贵文官之首,灵魂人物李善长,目前在家养老。而被他偶尔怀念的刘基,大明军师,浙东文官之首,已经死了一年多了。

前年年底,病